2018年5月29日,经济学院在博学楼736会议室召开教学研讨会,本次活动主题为“教学与科研的平衡”,本次教学活动邀请了李婧和李智两位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李智老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衡的纽带在于坚信、坚持和坚守“有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的信念。二、教学有惯性。教学的提升,首先要抓第一次,第一次搭建的课程脚本决定了教学的基本质量,课堂教学内容的搭建应当遵从“T”型结构,面要宽(总体内容覆盖面全)、干要深(部分重点内容讲解透彻)、根要细(部分精选知识突出应用情境和应用方式);其次要抓改善度,每一次重复教学不追求更高的知识或内容的更新率,而追求更显著的教学效果改善,从理论逻辑、讲解方式、切入手段、引证案例、现实联系等各个方面提升教学的效果;再次要抓实效性,充分展现知识的“有用性”,推动学生学以致用,认识上课学习的实用价值,最终从被动上课转化为主动上课。三、科研须长性。科研的提升,首先要尊重科研循序渐进的规律,坚持不懈,厚积薄发,不要急功近利;其次要强化日常研究和重点研究的协同,日常研究突出时效性、规范性,为重点研究储备具有时代属性的研究基础、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方法,通过日常研究的积累,形成交叉化、边缘化的研究选题,进行重点研究的申请和实施;再次要强化团队研究的意识和条件,以不同年龄、不同学缘、不同研究方向的成员组成研究团队,强化在课题选别、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政策语言、研究方法、数据基础等方面的分工和协作,各取所长、事半功倍开展科研活动,带动青年研究者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四、社会服务是知识有用性的检验。社会服务的提升,首先要建立“旋转门”思维,坚信真正有用的理论和知识,不仅能用于课堂教学、论文写作,也能用于政策指导、产业规划、企业经营等实践领域;其次要积极强化社会服务能力的锤炼,相信自己所学具有有用性,坚定运用所学开展社会服务,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提升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最后要坚持走职业研究者的道路,做一名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价值的研究者。
李婧老师则认为大学的使命是培养人。教与学,科研是保证大学生高质量学习的关键。研究是能够给知识带来增加值的活动。好的教学就是一项科研活动,教学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师对学科前沿问题的把握有助于教学的深入和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促进高质量学习。我们需要建立积极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朋辈关系,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提高大学为学术,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通过两位老师的分享,参会的年轻老师表示对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学不仅要与科研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同时也要注重实际,展现知识的有用性,提高教学质量,争取为社会培养出专业型和创新型人才。参会的还有赵家章、于晓云,张冬洋,关冠军,王钰、杜雯翠、杜永潇、王俏、蒋雪梅等中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