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14日,经济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开展专题学习。经济学院党委委员、教师党支部书记、理论中心组成员参加专题学习。
解小娟在学习时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考量,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在强国建设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成为大国科技人才竞争的重要阵地,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支撑,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策源,成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借鉴,这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篇大文章,学院应积极利用好学科优势、专业优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助力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持续完善学院“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提升学院对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最后,解小娟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赵家章谈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重中之重,在工作中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关键。作为党员教师,今后要加强高校创新能力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培养经济学人才,不断提高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姜蓓蓓谈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结合新时代的学生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开展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蕴含的鲜活素材转化为学校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以行走的大思政课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引领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杜雯翠表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作为一名老师,我需要牢记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首经贸是北京市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我们要培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经贸人才。为此,我将牢记教师使命,将扎实的知识体系、实践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成为首都发展的建设者。
陆明涛表示,这次的学习资料内容很丰富,习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讲话特别让我有启发。中国虽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1998年前后开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培养了大批在各行业担负起重要使命做出了重要成就的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我们在大量研究中发现,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也使得教育回报率迅速下降,许多专业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高等学校要加强教育改革,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提升教育质量,提升教育与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结合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升级、服务贸易、辐射一带一路国家等方式创造更多知识密集型就业。在这方面,我们经济学教育科研人员要多努力,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提升市场用人需求两个方面都要做出更多贡献。
王佃凯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讲话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张冬洋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向我们阐述了新时代下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并强调了新时代下文化的使命和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努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注重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思想的传承、价值的传承和精神的传承;作为大学教授,我们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受到启发,更好地肩负起民族的使命和责任。同时,我们要更加注重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把握学生的需求,积极推动文化创新,让新文化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新的社会形态,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汪洋表示,高等教育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更好地担当作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来促进国际文化合作,文化交流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了解和尊重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作为大学教师,我们要紧紧把握新时代下文化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努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