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1点30分,由经济学院主办、经济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第五届国际学生学术论坛“理解世界”于博远楼天朗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各国减贫”。经济学院校友、亚洲开发银行(ADB)农业投资部中国区主管王晓乐受邀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国际合作交流处孙雪原受邀参会;经济学院教师王利、李婧、沈宏亮、于晓云、郝宇彪、汪洋、申萌、蒋雪梅、陆明涛、张冬洋、胡文皓、李红阳、王一子、杜鹏程作为指导教师出席论坛;来自坦桑尼亚、塔吉克斯坦、中国、老挝、纳米比亚、多哥、印度的9位中外硕博研究生进行了主题演讲,8名中外研究生作为评论人进行了发言。论坛由经济学院教师杜永潇主持。
论坛开始,论坛发起人之一、经济学院郝宇彪对“各国减贫”这一主题进行了解读。他首先强调了论坛的宗旨,即分享、包容和开放;他提到,过去的四届论坛分别以农业、全球化、FDI和理想经济伙伴为主题进行了探讨,本届主题“减贫”同样是世界上的普遍问题,中国也在致力于消除贫困,计划于2020年前全面消除贫困。在此背景下,“减贫”这一主题对于更好地了解各国的贫困状况以及了解世界有重要意义。
接着,王晓乐进行了题为“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Private Sector Investment”的演讲。王晓乐提出,ADB在全球减贫和发展计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其在中国的工作重点与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的2020年全面脱贫计划相融。私人部门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对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引领技术创新和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显著贡献,因此,探讨“减贫”离不开私人部门投资。但通过私人部门投资实现减贫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缺少资金、市场机会等等,政府的补助和捐款等单纯“输血”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减贫。为企业提供贷款或者是股权投资是真正“授之以渔”,这是发展金融的重点,这不仅是提供流动性,也会带来收益和利润,造福社会。她以最近进行的一个农业企业项目为例,介绍了在实践中通过一篮子计划进行投资的具体运行方式。
在论坛发言环节,8组同学依次宣讲论文。来自坦桑尼亚的文森特认为,经济增长对减贫是十分必要的,坦桑尼亚的减贫政策包括加快经济增长、增加获得基础服务的机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问责制等等,但是,按照人类发展指标衡量,减贫的效果并不显著,坦桑尼亚仍需依赖国外援助;来自塔吉克斯坦的江山通过多组数据表明,塔吉克斯坦贫困的原因包括人口增长、缺乏工作岗位和农业发展落后,得出通过控制人口增长、免费教育、吸收中国的FDI、增加工作岗位以及农业改革来降低贫困程度;来自中国的邢泽蕾以四川省的三关村为例分析了“插花式”贫困村的减贫措施,包括任命“第一书记”、准确识别贫困、积极推动工业扶贫、巩固村级基础设施,但目前仍然存在逆向激励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她对此提出了政策建议;来自老挝的刀美珍阐述了导致老挝贫困的最核心因素,老挝的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他们的生存依赖于农产品种植和收入,生产率低,缺乏基础设施,通过国际援助的支持、农业部门的有效政策以及教育和健康营养方案的实施,老挝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得到改善,贫困率降低;来自坦桑尼亚的多米尼克分享了博士论文的部分研究成果,他分析了农业加工对小农消费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年轻的农户从非农活动中获得更多收入,年老的农民通过农业获得大部分收入,低价是小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得出食品加工对改善研究地区小农生活水平有利,不仅能够提高粮食需求,也会提高农业生产力,最终带来农业商业化;来自纳米比亚的焦娜和娜塔莉列举了导致该国贫困的原因,并通过数据和图表直观地展示了贫困状况,纳米比亚政府在扶贫方面实施多项措施,包括设立消除贫困与社会福利部门、实施工业化、提供小学到中学的免费教育、宣传城镇化、促进农业以及旅游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免费计划生育等;来自多哥的佛里加尔阐述了多哥气候变化与贫困的关系,农业是多哥国民经济的支柱,多哥人口收入的70%来源于农作物,实证分析表明,温度升高将影响作物生产气候对贫困有着显著的影响,他认为,必须实施一项真正的环境计划来降低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后,来自印度的古达详尽分析了本国贫困难题,在印度,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总体产出中的累积贡献最高,而贫困人口也最多,因此这些部门的改善将大大降低贫困水平,制造业和矿业地区的人口较少且收入高于平均水平,他们收入的增加会加剧收入不平等,这是印度贫困增加的主要原因。评论人和导师针对以上发言分别进行了点评和提问。
发言环节结束,李婧进行总结。她再次强调论坛“分享,包容和开放”的宗旨和论坛的学术使命,她希望论坛能够成为各国相互理解的桥梁,在理解的基础上做最需要的研究。克服贫困恶性循环是全球难题,虽然我们不能马上得到答案,但是广泛了解和讨论能够让我们深入认识造成贫困的原因。贫困不仅是经济增长、人口、资本、自然资源、技术、健康、制度质量的函数,而且文化与宗教,工业化和城镇化,全球气候变化都可能是造成贫困的原因。接着,她分别对8组发言提出的挑战性问题进行了总结,如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减贫?人口年轻化是贫困的因素吗?工业化为什么不能直接带来贫困的下降?城镇化会造成新的贫困吗?土地制度差异会致贫吗?气候变化对贫困的影响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更说明了贫困是全球性问题,她鼓励中外学生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探索。最后,她对支持论坛的院内外老师、同学表达了感谢,特别是对年轻教师的加入表示谢意,她期待国际学生学术论坛能在更多师友人的关注中成长为真正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最后,本次论坛的组织者,经济学院研究生会代表鲍丙朋发言,他分享了参加论坛感受,并向参加论坛的老师、同学以及参与者表示感谢,并希望各国学生能够通过论坛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和共同进步。
本次论坛从确立主题到召开历时两个月。自10月18日起,经济学院官网及微信公众号陆续发布报名通知,截至10月31日,共收到32名中外学生报名。经过导师审核筛选、主题研讨,最终来自12个国家的15位同学入选论坛发言环节,学院为发言人组织了演讲辅导、配备了指导老师,确保学术发言的专业性,充分保障论坛的品质。
撰稿:徐昱欣
摄影:苏世东 高鹏添
经济学院
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