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其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攸关民族地区自身的绿色发展,更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根基所在。本文利用2006-2015年民族地区的数据,基于统计分析和因素分解等方法,以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为特征污染物,从规模、结构、强度三个角度分析了民族地区环境污染特征。研究发现,尽管民族地区的污染排放实现了减排目标,可是,从规模看,2006-2015年期间,民族地区用占全国15%的人口,创造了1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排放了20%左右的污染;从结构看,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中大量来自工业生产,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仍然高居不下;从强度看,尽管民族地区的污染排放强度也在逐年下降,但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调整在降低民族地区污染排放强度方面尚没有发挥积极作用。总体而言,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培育内生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稳步形成改革拉力。国家应尽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有效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外在推力。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6BJL0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环境污染; 民族地区; 特征分析; 生态文明;
分类号:X321
《民族研究Ethno-National Studies》 2018年03期 ISSN:0256-1891 中文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