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
1.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代际传递视角下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调查—以贵州农村为例》;
2.参与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转移相映,老苍无忧—转移支付对莱州农村相对贫困老年群体生活质量改善研究》;
3.助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混改背景下企业环境行为的异化选择与微观机理研究》
学术成果
1.《社会资本对公众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来自CGSS2013的经验证据》,《软科学》(二作);
2.《Social Capital,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一作);
3. 待发表:《市场分割加剧环境污染的结构机制研究——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逻辑框架》(独作)
语言成绩
CET-4:582,CET-6:597
竞赛奖项
1.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全国二等奖;
2.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北京市一等奖;
3.第十二届“尖烽时刻”全国商业模拟大赛三等奖;
4.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三等奖
荣誉奖项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一等学习优秀奖学金;
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一等科研创新奖学金;
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创新成果与优秀人才;
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保研情况
夏令营: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入营未去)
2.吉林大学(入营未去)
3.暨南大学(入营未去)
4.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入营未去)
5.北京师范大学(入营未去)
6.中央财经大学(参营&Offer)
7.山东大学(参营&Offer)
预推免及九推:
1.厦门大学(入营未去)
2.复旦大学(入营但已确认志愿)
实习经历:
国金证券-资产管理部-信用融资
申万宏源证券-投资银行部-债券承做
目前在某中型券商研究所进行行研实习
经验分享
万沁原认为,大家或许会从各类渠道获得关于学习的相关信息。可以预见的是,这之中将会涉及大学时期的各个阶段,有些人会尝试为我们铺垫最初的道路,有些人会告诉我们如何构建相似的思维体系,有些人会试图引导我们有所思有所爱,有些人会为我们绘制未来。
诚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大家无法奢求在信息化时代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式方法。每个人都不可复制,有各自的人生与机遇,有些事不可抗力而有些人随波逐流,这一切难以扭转。大家能够做的是设身处地为自己思考,无关乎他人,当我们笃定了来路,归途自显。
因而,回顾这一程山水,万沁原想从涟漪中寻求些许价值,诉予各位。
个人选择
万沁原想说的并不繁复,正如之前所说,他不希望去灌输某种思想或囿于一隅的阐述,这或许有意义,但不适用于所有人。一首诗,那些文字在我们眼中经由个人阅历被无限放大,它将变得沉重,仅仅是对大家个人而言。故而,万沁原想聚焦于“选择”,毕竟每个人都手握抉择的权利,这不可复制。
首先,是与大学的相处模式,在这里大家拥有两种选择:学习与娱乐。当然,二者并不冲突,我们总能找到平衡点,但关键在于大家是否能把握住所谓的平衡,这需要一定的自制力与认知力。基于此,有些事情值得大家思考,是否需要将这四年时间进行有效的分割,先松后紧抑或劳逸结合。万沁原个人倾向于后者,当初入校园总会有所放松,但重要的课程诸如数分、高代等恰恰出现在这一阶段,而这种忽视将引致后期相对艰辛的弥补,这对大家而言也许得不偿失。
其次是道路,在这里人们往往拥有两类普适性的选择:科研以及市场化。科研,总的来说就是基于热情,借助坚实的学科基础明晰自己对社会思考的过程,每篇论文实际上都是自身与社会现实逐步联结的体现。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万沁原认为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热情,热情的缺失对于科研来说是致命的,而探索这一热望的过程也并不轻松,因为无法设身处地理解这种热爱的缘由,因此也没有资格评辨他人的经历与成果。
科研成果
只从万沁原自身这四年的经历而言,科研成果的诞生离不开下述几个因素:(1)导师的指引(2)对社会的关注(3)对文字的责任。导师是我们接触科研的必由之路,即使最初我们任凭己身,到头来我们仍需清醒的引路人告诉我们科研这条道路意味着什么,我们的根基一部分在于导师的剖析;其次,是对社会的观察,当我们与社会脱节,缺乏科研最需要的敏感度,那么我们的研究成果究竟在为谁而贡献?这一点必然是很难解答的,只有贴近市场、厘清逻辑、嵌入社会,文章才值得被看到;最后,是对文字的责任,转而言之便是科研所需的自驱力,这本身也是自我认知与学习的过程,大家都需要在成文后思索自己究竟做了什么以及那是否会是令人接受的成果,我们对我们的文字拥有解释权,这意味着需要保持时刻的清醒。总的来说,万沁原认为自己尚且停留在科研的边缘,未来是否进入其中仍未可知,但至少在这四年万沁原有静心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将它们借由他手表达出来,这已经是一种幸运。
科研不会是多数人选择的终点,但它或许能成就无边风景。如果说科研是内化的过程,那市场化路线便是外放式的探索,二者没有对错,仅仅是个人追求和环境因素的差异。相较而言,万沁原更倾向于后者,因此也正在尝试以试错的心态在二级市场中寻找一些机会。就业所看重的,除了个体能力(当然这占据了主要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一纸简历中所勾勒出属于个人的边界,这之中大致有三个基本要素:学历、英语、实习。(1)学历,毋庸置疑,在金融领域存在一个区间,并不是说区间内的更为适配或者区间外的不值一提,只是企业人力部门拥有自身倾向性,考虑到搜索成本,往往需要采取更具效率的方式。因此,更高的平台总是会对我们有所助力,为了给自己贴上标签,我们理应付出。(2)英语,并不是所有机构都需要我们拥有流利的外语,但它的确能体现出个人学习能力和潜在的国际化水平,尤其在金融领域,如果我们希望获得美元基金、海外投资赛道相关的实习或就业机会,那么良好的英语自然不可或缺。(3)实习,置身金融领域,我们需要在前期积极规划方向,这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形成对一/二级市场的基本了解,对各类前/中/后台岗位有所认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尽可能提升申请成功的机会。此外,我们需要认识到,实习并不是为了公司的title,那不能给我们带来实质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基于工作内容形成一套体系,这将是下一家公司最看重的一点,在面试中其决定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科研与市场化就业是大部分人未来的选择,在这样的分岔路我们需要慎重抉择,因为没有人能够兼顾二者,万沁原也很难通过寥寥数语解释两者详细的发展路径,如果尚有疑问,他很欢迎大家来问他,也很愿意从自己的角度为大家解答。
升学建议
最后,万沁原就三种升学选择:保研、考研及留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实际上这三个选项没有优劣之分:(1)保研看似平顺,但这需要大学三年的持续输出以及综合能力的累加,并且保研的致命缺点在于存在明显的上限,不似理工类保研,经管类保研更加看重本科院校的层次与水平,这显然不利于首经贸的学生。(2)考研类似于高考,需要高强度的学习来平滑风险,我们仅仅只有一种选择,但好处是脱离了桎梏,我们拥有冲击更高平台的机会,每年都有人通过考研去往TOP2,他认为这是考研最具附加值的特质之一,当然,为此我们需要抱持极大的决心与毅力,这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希望摆脱现状,直面风险。由于万沁原没有考研的经历,因此也无法详细地说明,这是一次对“选择”的探讨,有关于考研的具体疑问,大家也能通过公众号、各类APP等渠道对其展开了解。(3)留学,拓展了与世界接触的机会,这也意味着我们能够在不同的教育体系与教育理念下接受系统化的授课,体验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宽阔视野。他认为这才是留学的价值所在,不是QS排名可以简单概括的。但这同样需要我们为此完善相关的语言、文书、实习以及学习成绩,可以说是一次对综合能力的考量。
对于上述三者,大家有时会存在择校的疑问,这实际上也很注重选择,只是选择的对象与方式不同。保研更大程度上是学校在选择学生,因为后疫情时代的保研已经不如从前,学生们总会采取海投的方式来降低自己的风险,而正如前所述,保研存在一定的上限,就他所知,基于疫情的影响,保研的压力实际上也逐年递增,上限也从过去的清北降至人大这类层次的学校。这时我们需要思考的只有一点:未来。我们选择的专业需要贴近我们的择业方向,我们选择的学制(专/学硕、硕博连读、直博)需要结合我们的择业方向,我们选择的学校与地域需要稳固我们的择业方向。若是倾向科研,那么研究院校(社科大国科大)或985院校或许能够给予我们更广阔的平台,若是倾向就业,那么清北-复交-人-两财一贸浙南-南开中科大这一层次差异选择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考研,则是学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大家都仅有一次机会,我们需要为这份选择负责,基于我们的学习能力、意志力、容错年限给出一个恰当的范围,并不是向上生长就是最好的,所有人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和抉择。至于留学,地域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局势动荡的国际环境下,更多学生将目的地设定在英港新这些国家,去往美国这类国家的人数呈现减少趋势。平心而论,在学历贬值的时代,美国高校的贬值速率实际上低于其他地区(当然这其中不包含所有学科,例如MF BA CS等一众专业不存在比较的必要),究其原因在于相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研究体系。当然,他并不会判断这一选项是好是坏,只是在提供一些方向。从时间与金钱成本、安全性角度来看,英加港新及部分北欧地区都是相对较好的选择,从学制和授课的系统性、实习性价比来看,美国和英国部分院校也是很有价值的选项。
万沁原自身并不希望针对某类人去框定一条明确的路径,每个人拥有选择的权利,他仅仅希望自己的话能为大家做一些铺垫。
志向月亮,即使迷失,也应当是在星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