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和11月4日,经济系的老教师组织了二次回顾经济系最初20年发展的座谈会,畅谈经济系前20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同时,缅怀曾经为经济系的创建和发展作出过努力,而今已经离开了我们的老同事;对现在经济学院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傲人成绩,感到十分高兴。
2014年将是经济系建系40周年纪念,我们这篇20年的回忆,愿作为纪念40周年活动的一份献礼,以示老同志对经济系的怀念。
北京经济学院1972年从河南干校回京,1973年开始恢复和重建北京经济学院。“文革”以前北京经济学院没有经济系,但她却是北京经济学院“文革”中恢复招生最早的一个系,她创建于1974年。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北京经济学院经济系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经济系从1974年到1995年期间先后开设过政治经济学专业、经济法专业、城市经济管理专业和国际经济专业。20年里,她经历了创建和初步发展,为经济系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经济系创下了特有的氛围。
我们一些老同志的回忆很难成为经济系的系史。因为我们掌握的材料还不够全面,有的回忆还不一定特别的准确。因此,我们的这篇文章只能是对最早20年的大致回顾和我们的一些体会。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经济系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是我们认为经济系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系的发展概况
1. 政治理论班的创建
1966年以后由于“文革”的影响,我国高校就没有再招生。进入七十年代,根据毛泽东 “大学还是要办的”等有关指示,高校开始了陆续招收新生。不过招收新生的办法有了本质的变化,这就是取消了全国统一高考,直接从工人、农民(主要是插队或回乡知青,也有少数劳动模范)、解放军或生产建设兵团中,选拔优秀的青年,直接进入大学学习,这些大学生当时被统称为“工农兵学员”。
当时这些学员肩负着上大学、管大学和改造大学的多层任务,但当时理论班的领导和老师们还是坚持尽可能的让学生能够多学到一些知识,尽可能的为学生多开一些课。大多数学生也有这样的愿望,因为大学多年没有招生了,现在有机会来到学校学习,学员们也不愿意放过这个机会。老师们也多年没有走上讲台了,现在又重新可以走上讲台了,也无比的兴奋,所以老师们也更加努力。
当时学校办学的条件很差。学校的总面积只有96亩地,坐南朝北的校门对面是一座有1000个左右座位的大礼堂,它也是北京经济学院的标志性建筑。校门西面2号楼和3号楼的二层以上都被五保厂占据为家属宿舍,西面是操场,西南面有还未修完的防空洞及设施,学校的东南面是校办工厂。学员的学习和生活范围都集中在1号楼,三层西半部为74级两个班的教室,东半部为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在四层靠马路一侧,向阳的一面是校办工厂女工宿舍。此外,四层还有图书阅览室和教师家属宿舍。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学员们的学习却是异常的努力。
由于没有高考,当时选送来上学的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只有初中和
小学水平,甚至可能还没有毕业。但是“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的意识很强,班里提出了一个口号就是:“不让一个同学掉队”。
当时的教学计划中有比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叫实行“开门办学”。主张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商店去参加实践活动,还去部队学军,去工厂作理论辅导。
根据当时形势和实际的需要,为培养师资,1974年经济系的前身《政治理论班》招收了两个专业的学员:政治经济学专业招收53人,哲学专业招收49人。1975年又招收政治经济学专业52人。两届,经济系一共培养了154名工农兵大学生。当时大学的学制为三年,由于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1976、1977年我们的两届工农兵学员毕业时,在154个学员中留校的学员多达30余人。以后虽有各种原因离开了北京经济学院,但仍有20位一直工作在北京经济学院的各个岗位上,至今已有16位退休。
《政治理论班》当时有三个负责人,他们是车礼负责全面工作,冯明负责党务工作,郑道翔负责教学工作。他们分别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当时北京经济学院由原来北京经济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部分教师组成)。政治经济学专业由祝文新负责,哲学专业由吕英寰负责,学生工作由刘希英负责。
2. 经济系专业设置
1974年设政治经济学专业和哲学专业;1977年恢复高考时只设政治经济学专业;1984年新开设经济法专业和城市经济管理专业。城市经济管理专业的第一批学生是从82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中分出来的,由于市政管理需要经过正规训练的人才,于是1986年城市经济管理专业从经济系分出来专门成立了城市管理系。1989年城市管理系撤销,城市经济管理专业又回到经济系。1994年设国际经济专业。1984年经济系开始招收经济学专业研究生,1988年开始招收经济法研究生。
3. 1974—1995年经济系各专业历年本科生招收人数
1974年北京经济学院恢复招生:
政治理论班
哲学专业 | 7411班 49人 |
|
政治经济学专业 | 7412班 53人 | 7512班 52人 |
小计:154人 |
恢复高考后经济系各专业招生本科生情况:
政治经济学专业
班级 | 7741班 | 7742班 | 7841班 | 7941班 | 8041班 | 8141班 |
人数 | 49人 | 53人 | 55人 | 46人 | 40人 | 45人 |
班级 | 8241班 | 8341班 | 8441班 | |||
人数 | 38人(经济学和城市经济管理专业) | 42人(经济学和城市经济管理专业) | 42人(经济学和城市经济管理专业) | |||
班级 | 8541班 | 86411班 | 87411班 | 88411班 | 89411班 | 90411班 |
人数 | 39人 | 31人 | 24人 | 35人 | 21人 | 21人 |
班级 | 91411班 | 92411班 | 93411班 | 94411班 | 95411班 |
|
人数 | 17人 | 20人 | 19人 | 28人 | 30人 |
|
小计:695 人 |
经济法专业
班级 | 8442班 | 85421班 | 86421班 | 87421班 |
人数 | 42人 | 40人 | 41人 | 31人 |
班级 | 88421班 | 90421班 | 91421班 | 92421班 |
人数 | 33人 | 28人 | 30人 | 33人 |
班级 | 93421班 | 94421班 | 95421班 |
|
人数 | 42人 | 34人 | 31人 |
|
小计:386人 |
城市经济管理专业
班级 | 85431班 | 861011班 | 871011班 | 89431班 |
人数 | 40人 | 35人(成立城市管理系) | 34人 | 22人 |
班级 | 90431班 | 91431班 | 92431班 | 93431班 |
人数 | 24人 | 21人 | 20人 | 20人 |
小计:216人 (其中86年35人和87年34人是城市管理系招收的。但1989年又回到经济系,从经济系毕业) |
国际经济学专业
班级 | 94441班 | 95441班 |
人数 | 40人 | 37人 |
小计:77人(1974----1995年经济系一共招收了1528名本科生) |
4. 1984—1995年经济系招收研究生情况
政治经济学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但1990年以前经济学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所以先后有11名研究生是在外校授得硕士学位。1990年经济系获批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到1995年经济系招收研究生和导师的基本情况如下:
年份 | 研究生 | 导师 |
1984年 | 高闻 | 杨世旺 |
高天虹 | 张跃庆 | |
1985年 | 文魁 | 杨世旺 |
赵燕玲 | 杨伯琪 | |
王汉魁 | 张跃庆 | |
周伯琦 | 张跃庆 | |
陈文冰 | 张跃庆 | |
尚增健 | 来婉仙 | |
成保良 | 杨伯琪 | |
1986年 | 蒋东生 | 张跃庆 |
贾廷战 | 来婉仙 |
1990年我系获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以下研究生均在本系授予学位。
年份 | 研究生 | 导师 | 年份 | 研究生 | 导师 |
1987年 | 臧红 | 丁冰 | 1993年 | 李岩松 | 朱伟奇 |
李小琴 | 丁冰 | 刘向军 | 丁冰 | ||
高翔 | 丁冰 | 韩学丽 | 丁冰 | ||
1988年 | 庞中英 | 李南 | 黄斌 | 文魁 | |
宋正 | 李南 | 1994年 | 赵友民 | 文魁 | |
姬鹏程 | 朱伟奇 | 匡斌 | 杨世旺 | ||
1990年 | 常新华 | 杨世旺 | 杨子丽 | 丁冰 | |
1991年 | 李海珍 | 丁冰 | 韩婧 | 丁冰 | |
李春风 | 丁冰 | 车卉淳 | 丁冰 | ||
原玲玲 | 杨世旺 | 李丽 | 杨世旺、高福来 | ||
肖昀 | 瞿宁武 | 1995年 | 俞跃春 | 朱伟奇 | |
1992年 | 申琴宇 | 朱伟奇 | 吕衍蒸 | 高福来 | |
王春燕 | 朱伟奇 | 楚文凯 | 文魁 | ||
刘燕芳 | 杨世旺 | 戚晓红 | 潘连科 | ||
刘永健 | 潘连科 |
|
经济法从198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但当时也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因此也需要到外校授学位。1993年取得了经济法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到1995年经济法一共招收了10名研究生。招收研究生和导师的情况如下:
年份 | 研究生 | 导师 |
1988年 | 杨松堂 | 戴凤岐 |
邹维萍 | 戴凤岐 | |
戢羽 | 关乃凡 | |
杨广立 | 王网求 | |
1994年 | 陈杰 | 戴凤岐 |
赵一强(代河北财贸学院培养) |
| |
1995年 | 熊烈锁 | 戴凤岐 |
李睿 | 戴凤岐 | |
马湘君 | 戴凤岐 | |
李兰英 | 李新新 |
二、经济系的主要特点
1. 师资力量比较强
经济系师资力量比较强,经济学专业的老教师中如:祝文新、杨伯琪、丁冰、杨世旺、瞿宁武、来宛仙、范德江、刘凤华、崔瑛、张跃庆、贾克城,李南;经济法专业的关乃凡、王网求、高宝华、沈士新、王之龙、周汝城等,相当部分都来自我国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和北京政法学院等知名大学;又如;六、七十年代的中青年教师朱伟奇、潘连科、高福来;濮晔、高永建和八十年代的郎丽华、朱京曼、唐淑慧、金晓晨、洪新、刘迎澤等都来自北京大学;戴凤岐、李新新、杨炳芝和以后的刘治海、贺宝银、杨建津、陈志霄、王德山、张兴、谢海霞、米新丽、周平等也都来自北京政法大学。大学恢复招生和恢复高考以后,经济系留下了相当部分的优秀学生在本系任教,他们中有70年代毕业的张连城、陈文冰、张力炜、许工、李瑞萍等; 80年代毕业的戴中、艾春岐、周伯琦、曲若霓、文魁、蒋东生、朱月、郭强、王彦丽、燕秋梅、焦志勇、臧红、刘欣、徐雪、马方方、封岩、陈玲等。这些教师后来都成了经济系的骨干力量,而且相当部分又重新取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教学效果都比较好。据师资科多年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调查显示,经济系教学质量在全校一直是名列前矛的。
1987—1995年经济系教职工职称评定情况:
教授9名:杨世旺、丁冰、张跃庆、瞿宁武、来宛仙、李南、朱伟奇、戴凤岐、文魁。
副教授21名:关乃凡、王之龙、崔瑛、王网求、沈士新、周汝城、范德江、李迪成、李召朝、潘连科、高福来、李新新、杨炳芝、张连城、高永健、濮晔、戴中、蒋东生、朱月华、刘映春、许工。
副研究馆员2名:福生霞、贺飞。
讲师31名:郭强、朱月、刘欣、徐雪、马方方、封岩、陈玲、郎丽华、朱京曼、李瑞萍、臧红、封岩、燕秋梅、卢志明、杨杰、焦志勇、米新丽、周平、金晓晨、洪新、刘迎澤、陈志霄、王德山、张兴、谢海霞、刘治海、唐淑慧、贺宝银、杨建津、李海珍、刘润仙
助理研究员2名:安燕、赵春凤。
助理研究馆员1名:霍桂琴。
1995年以后,他们中原来的副教授和讲师很多都已经批准为教授了,他们是张连城、徐雪、马方方、郎丽华、焦志勇等。
这样一支师资队伍为经济系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教学质量比较高
2004年经济系组织了一次经济系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77级的学生王振中在系纪念册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经济系老师的敬业精神使我们难忘。······通过他们声情并茂的演讲,把枯燥的商品货币描绘得活灵活现,就这样,被经济学界称为最难懂的《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却深深地吸引了大家······大学毕业后,当我们系的4名同学,同时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时,来自其他学校的学生从我们对《资本论》的学习和讨论中,都公认我们在大学期间学习《资本论》的基础非常扎实。听到这些评价,我们从心底里感谢老师的付出”(当时王振中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而我们则为我们曾经的付出感到值得。从学生的反映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经济系的师资力量是比较强的,教学质量是比较高的。
经济系之所以有比较高的教学质量是因为经济系的历任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教研室的业务活动
经济系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教研室的业务活动,每个星期都有半天的业务学习和讨论,甚至有一段时间集体备课。大家一起讨论重点和难点,在讨论过程中大家的认真劲还至今难忘。无疑,重视教研室的业务活动是提高全系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2)重视教师的讲课质量
长期以来,经济系重视教师的讲课质量,新进来的教师都要进行试讲,由领导和老教师把关,统一意见才能作为经济系的教师。而且进来以后,讲课以前还要先听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老教师的课。我们的年轻老师也很努力,一般在他们上讲台以前都会主动的去找老教师请教。希望他们传授一些经验,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3)不断的修改教学计划
经济系是北京经济学院1974年新建的一个系,但到80年代就设了政治经济学、经济法和城市经济管理3个专业,1994年停招城市经济管理,又马上设了国际经济专业,可以说她的发展是相当快的。为了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使专业水平更高,让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经济系不断的修改教学计划。例如:
经济学专业78级教学计划
第一学期 | 外语 | 政治经济学 | 中共党史 | 汉语与写作 |
第二学期 | 外语 | 政治经济学 | 世界经济 | 汉语与写作 |
第三学期 | 外语 | 哲学 | 高等数学 | 资本论 |
| 体育 |
|
|
|
第四学期 | 外语 | 哲学 | 高等数学 | 资本论 |
| 体育 |
|
|
|
第五学期 | 外语 | 会计原理 | 应用数学 | 资本论 |
近代经济史 | 国际共运史 |
|
| |
第六学期 | 外语 | 统计学 | 概率论 | 经济学说史 |
第七学期 | 财政与信贷 | 经济学说史 | 工业企业管理 | 计划经济专题 |
| 中国经济地理 |
|
|
|
第八学期 | 程序设计语言 | 写论文 |
|
|
经济学专业95级教学计划
第一学期 | 高等数学 | 政治经济学 | 文选写作 | 科学社会主义 |
英语 | 中国近代经济史 | 体育 |
| |
第二学期 | 高等数学 | 政治经济学 | 哲学 | 英语 |
计算机基础(一) | 大学语文 | 法学基础 | 体育 | |
第三学期 | 中国革命史 | 资本论 | 英语 | 概率统计 |
计算机基础(二) | 会计学 | 军事理论 | 体育 | |
第四学期 | 资本论 | 西方经济学 | 线性代数 | 社会经济统计学 |
外国经济史 (选修) | 经济学说史 (选修) |
|
| |
第五学期 | 世界经济 | 国际经济学 | 国际贸易理论 | 货币银行学 |
财政学 (选修) | 消费经济学 (选修) | 西方经济学 (选修) | 经济学概论 (选修) | |
第六学期 | 管理经济学 | 国际贸易实务 | 国际金融 | 期货市场 |
管理学 | 专业英语 (选修) | 市场营销学 (选修) | 比较经济体制学 (选修) | |
第七学期 | 可行性项目评估 | 国际经济合作 | 现代管理方法 | 专业英语 (选修) |
投资学 (选修) | 证劵投资 (选修) | 保险概论 (选修) |
| |
第八学期 | 毕业实习和写论文 |
|
|
|
通过两个年教学计划的比较我们是否看到这样几个问题:
①经济学专业的课程多了很多,而且多了很多选修课。不过当时的选修课还都是限选课,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②国际类的课程增加了,说明经济系的课程符合形势的需要。
③实用性的课程增加了,说明更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
④虽然我们增加了以上内容的课程,但是经济系的经济理论基础课的内容仍然没有一点减少。
⑤没有这些课程的变化和对经济基础理论课的重视,也就很难说经济系的教学质量比较高。
经济法专业也一样,课程的设置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全面、越来越适合社会
的需要。
(4)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始终坚持采取口试形式
我们认为口试是一种很好的考试方式,但是由于学生多,教同一门课的老师比较少,口试占用的时间又比较多,因此安排会有一定困难。但是口试却有它的好处,我们认为主要有这样几点:
①口试虽然学生只答两道题,但是口试的题目很多,它会涵盖教材内容的方方面面,因此学生必须做全面的复习。
②老师可以追问,学生就不能只是死记硬背,他要有比较好的理解。
③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这点也是很重要的。
④对老师来说也很有用,老师可以知道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对老师下次的讲课,如何讲得让学生更能接收,也返回了信息。
(5)经济系曾经提出教师期末的时候不给学生出思考题
期末考试前老师给学生出思考题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甚至复习范围有越来越小的趋势。但是经济系曾经要求老师期末不出思考题,但必须给学生作全面的复习,一定要定出时间给学生答疑。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这门课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6)重视开新课,并制定奖励办法
为了适应社会对学生知识的需求和联系实际,完善课程设置,经济系新开设了很多新课,为了能把这些课程尽快的可以开出来,经济系对开新课的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例如:计算工作量时加大一定的系数,备课时也计算一定的工作量等等。
3.社会实践活动搞得比较好
政治理论班时期经济系就很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当时的教学计划中有比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叫实行“开门办学”。主张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商店去参加实践活动,还去部队学军,去工厂作理论辅导。当时学生曾经到王府井百货大楼站柜台,亲眼所见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在卖水果糖时“一抓准”的商业服务风范;去燕山石化参观大型炼油厂的生产设施和工艺流程;去河北省遵化县,参观了燕山脚下“三条驴腿闹革命”的农业合作社;7441和7442两个班还在密云县参加为期一个多月的军训,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参加包括夜间紧急集合等各种严格紧张的军事科目训练,既锻炼了坚强意志,又掌握了军事技能,业余时间和同学们一起到水库捕鱼以及各种文娱活动,这种朝夕相处中建立起来的感情是深厚而长久的。
7411班最后一个学期进行了毕业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分成了7-8个实习点实习,当时第八组由郑斯玉老师带队,去北京义利食品厂(广安门)实习,白天和工人师傅一块工作向他们学习,晚上住在工厂附近的北京卫生学校学生宿舍。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工厂职工学习哲学知识,方法是,带队老师按照学习计划,分给学生哲学专业的讲课任务,学生准备讲稿,讲课前,老师组织试讲。对讲稿提出修改意见和观点把关,试讲时,老师会提出修改意见。学习结束以后,义利食品厂的领导向我们带队老师反馈的意见是:你们这批实习学生各方面表现是最好的,对实习活动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3年6月27日经济系组织了一次留校工农兵学员的座谈会,在他们的发言中对以前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记忆犹新。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经济系的全体教师仍然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并积极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参加社会实践。我们学生曾经去过在北京市的一些企业例如:北京工美集团;北京国棉二厂;北京合成纤维厂;也到过外地如:南通、常州、无锡、滁县、拉萨等等。
比较突出的如:
1985年85届学生的毕业实习有一部分去西藏拉萨,参加西藏发展规划的制定。我们参加的老师有王辉、潘连科、戴中、濮晔和文圣军等5人。
1985年寒假后开学不久,清华大学找到我们学校,邀请我们学校参加他们的一项为西藏自治区编制15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 3月上旬,清华大学的吴宗鑫和孟昭利老师与有关人员见了面。会上,吴老师讲了此次工作意义和要点,指出这是国务院西藏经济工作咨询小组交给任务,是重要的援藏工作,希望我们能结合学生毕业实习,将工作做细、做扎实。并提出发展规划编制应摒弃传统的作法,充分利用两校的优势,做一个全新的尝试,从需求目标出发,通过科学严谨的比较分析和计算机辅助验证,得出结论。会上决定,规划的各个分专题由教师牵头,学生参与,两个学校不分彼此,共同完成。会后,经济系根据教师和学生的个人意愿,身体情况和学术能力,确定了最终赴藏人选,共14人,其中教师5人,学生9人。规划组是分两批进藏的,第一批4人是3月下旬出发的,由清华大学吴宗鑫、孟昭利和经济学院的潘连科、文圣军组成,主要任务是负责与自治区有关领导和部门接洽,讨论和安排具体的调研内容及行程,与自治区经济计划委员会讨论规划涵盖的领域、编制方法和最终报告的要求等,并为大队人马到来的食宿、接待等做准备。其间,西藏自治区主席多吉才旦接见了第一批人员,对规划工作提出了建议,并指示自治区有关部门,特别是经计委大力配合我们的工作。通过与自治区相关部门的多次接触和讨论,我们逐渐理清了思路,了解了自治区计划、统计工作的现状,以及他们对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要求,形成了比较可行的工作目标和实施计划。由王晖、戴中和濮晔三位教师带着9名学生于4月初达到。经过短暂的修整适应后,马上投入了工作。
根据先遣组与自治区计委商定的计划,规划工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在西藏进行调研和查阅资料,与自治区相关部门及下属县市讨论规划的基本指标和实现指标的手段等问题,形成一个两家(规划组和自治区)都认可的规划目标;第二阶段是规划组的人员回京编制规划报告。分报告要求6月底完成,最终报告8月中旬完成,8月底之前送交西藏自治区经计委。明确将这个规划作为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献礼项目。
根据我们与清华大学的分工,报告总论部分由清华大学负责,分报告分为5个专题,分别是农牧业、工业及手工业、公路交通、教育事业和旅游,各专题均有教师和学生参与。首先是做调研工作,在自治区经计委同志的陪同下,规划组先后去了林芝、波密、山南、江孜、日喀则等市县,沿着一江两河流域对西藏的地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教育宗教等进行考察,查看了当地历史上的统计资料,参观了西藏标志性的工农业项目,如林芝林场、毛纺厂、日喀则太阳能研究所、羊八井地热电站,以及一些手工业作坊及农田设施等,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各层次、分专题的座谈,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他们对远景发展的设想。此外,农牧业组还去藏北那曲地区和当雄县进行考察,深入到公社和牧民家中了解牧业发展现状,以及他们对未来发展的设法。通过约20天的调研,考察组在西藏行程3000多公里,沿途虽然风光很美,但条件异常艰苦,大家克服了高原反应,路况险、差和居住条件简陋等困难,较好地完成了考察任务。
4月底,规划组回到拉萨,又进行了10多天的查阅资料,规划目标和方案讨论,各组分别提出本组的建议目标,包括至少高低两个方案,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及对策,形成规划报告的初步提纲。大约是5月中旬,我们向自治区领导进行了规划初步方案汇报,多吉才旦主席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听取了汇报,规划组的7名教师参加了汇报。会上各专题组的负责人分别汇报了本专题的规划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路径和理由。与会领导非常认真地听取了每个专题的汇报,与规划组讨论每个指标和实现手段等细节,对一些规划内容提出建议。特别是多吉才旦主席,提出了一些非常深刻的见解,对规划工作给予了很具体的指导。会后,规划组又用了约2天时间修改了原来的初步提纲,形成了可以用于编制文稿的规划提纲。大约5月20日左右,规划组人员分头返回北京,进行规划文稿的最终成稿工作。我系师生编写了六部分。①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②农牧业发展规划③工业发展规划④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规划⑤教育事业发展规划⑥旅游发展规划。
8月20日,文圣军与清华大学孟昭利老师代表两个学校将规划报告送到拉萨,交给了西藏自治区经济计划委员会。25日前后,多吉才旦主席短暂地接见了两位老师。并说,听了经计委的汇报,经计委对规划评价较高,很满意,他代表自治区感谢我们。另外还邀请他们在拉萨参加了自治区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中央代表团文艺晚会和拉萨群众游园等庆祝活动。顺利完成全部任务,于9月上旬回到北京。
通过这项活动老师和同学们都得到很多锻炼也学到不少东西,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以任务带动学生的实习和老师的科研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1987年对北京通县乡镇企业的调查,有55名学生和10位老师参加。通县一共有16个乡,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分成8个组,先在8个乡对所有的乡镇企业调查2周,然后又到另8个乡的乡镇企业调查2周。作了一个比较广泛的调查,从乡镇企业的产品、设备、人员、管理、收入、市场等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学生们觉得这次调查的收获很大,而且对当地农民的生活情况也有了一个了解。80年代中正是乡镇企业发展比较快的时期,它们的产品不列入国家计划,它们比较早的进入了市场。所以学生们较早的对市场经济有了一定认识。这次的调查得到通县县委和通县乡镇企业局的大力支持。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老师带领学生调查时,与老师的科研结合起来。学生调查结束以后,老师们又集中一段时间作进一步的研究。最后集体写了一本《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完成了一项科研成果。当时朱伟奇、张连城、高福来、马方方、文魁、朱京曼、陈文冰、周伯琦、赵燕玲、潘连科等10位老师参加了调查和书的编写,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经济法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方面也很突出,早在1985年,经司法部门批准,关乃凡先生就在我院创建了北京市第九律师事务所。该所成为我系经济法专业学生最稳固的实习基地,高年级学生分批轮流到该所值班、见习,学生到法院旁听和实习,这是同行都在做的,不同的是能否常态化,能否有稳固的实习基地。我院经济法专业的与众不同之处,或者说创举亦不为过,那就是建立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作为学生常年的实习基地。
此外,我们还与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及崇文区、宣武区人民法院建立了稳固的关系,每年组织三年级学生到他们那里实习,时间一般为一个月。每次实习结束法院领导和审判员都要组织学生总结,并与我们交流通报情况。
除了在司法部门参加司法实践外,在可能的条件下,我们还注重组织安排学生参加政府部门的一些执法、调研活动。我们与北京市经委、工商局、法制办亦建立有稳固的关系,按他们的需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执法、调研活动。在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实施的三周年之际,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组织了对该法实施执行情况的大检查,由市法制办(当时还设立在市府研究室)市经委、市工商局相关部门牵头。全市共设八个检查组,其中四个组要到被查单位入厂实地检查,另四组则由被查单位先行自查,后由检查组复查。我室教师戴凤岐受命为组长带队到北京电视机厂(即牡丹厂)入厂检查。我系84421班十余名学生参加了这一活动。另有人民大学的部分师生亦参加这一组的检查工作。检查历时30余天,师生生查阅了该厂三年来所有的经济合同文本,对相关情况做了记录、评价。最后与该厂领导和中层干部共同召开了总结会,对他们经济合同法的执行情况做了总体评价,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最后由组长向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后来北京市根据这一次的检查活动,制定了地本市关于经济合同管理的条例,作为地方性法规实施。
有了课堂所学知识,又有了实践中的收获体验,1984级学生曾在校内组织过大型模拟法庭审判。这一活动,吸引了全校很多外专业学生到场观看。审判活动严格按照诉讼程序一丝不苟,学生做的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获得好评。到1993年春,市里还专门拨给我们一套用于模拟法庭的音像设备。除摄像机、照相机、音响等器材设备外,还有一台加强版386电脑和配套的打印机,这在当时尚属很珍贵很难得的设备。这也应算是对我们的肯定和支持吧。
1984——1988级本科生,大多参加过政府部门组织的实习活动。其中,第一届的1984级学生,曾参加了1985年暑期由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实施三周年,执法守法情况的检查活动。由市经委、市工商局牵头。共分8个检查组。我受命为组长进入北京电视机厂检查。84级学生十几人参加了这一活动。此外,同组还有人大的师生参加。厂方很重视,由他们的姚副厂长负责接待联系。检查历时20余日,我们对该厂3年来的全部经济合同原本,以及执行结果做了筛查。最后总结会上我对他们提出了书面评估报告,并提出了今后执行经济合同法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我向市人大常会有关领导同志做了口头汇报。得到了领导同志的好评和肯定。
1988年教师节,北京市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教师座谈会,当时参加会的有周谷城、李锡铭等领导。座谈会有十个学校的代表发言,高校只有一个发言名额,而这个名额就给我们北京经济学院了,而且规定发言的内容就是有关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学校当时指派经济系朱伟奇参加并发言,他的发言内容就是介绍了经济系师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在最后领导总结讲话时,多次提到北京经济学院的社会实践活动,这足以说明经济系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了领导很深的印象,讲话中多次给以肯定和表扬。
4. 对外交流活动比较活跃
在1995年以前,虽然没有现在这样多的对外交流活动,但在北京经济学院的对外交流活动中,经济系参加的项目还是比较多的。
①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
1983年在学院的支持下,经济法教研室就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同年3月—5月,首次接待了该校Spanuogel教授的讲
学。1983年在学院的支持下,我们就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建立
了友好关系。是年3月—5月,首次接待了该校Spanuogel教授的讲学。首次开课时,北京地区的许多高校、政府机构、社科院法学所的学者、专家到课。我们并应S教授的需求,分别组织了本市学者、官员以及本系教师参加的三次座谈会。这次外事交流,在北京地区相关院校中应该是比较早的。王之龙先手以后亦曾回访。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我们亦曾选派青年教师王彦丽赴美访问并进修,张京萍赴日攻读博士学位。至90年代后期,则多次派青年教师,如金晓晨、谢海霞等作为访问学者赴英访问、进修。
1985年8月—1986年7月瞿宁武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研修1年,着重学习和研究美国经济史及城市经济学。
1986年苏联两名高级进修生列梅加和萨吉柯夫来我校进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调查研究,当时由经济系负责接待,朱伟奇带他们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院、外贸部等单位进行学术访问和讨论;带他们去通县参观和调查乡镇企业的发展。当时他们已经感觉到中国的改革发展很快,但他们还是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他们会提出很多的问题,我们都给予了实事求是的回答。当他们快回去的时候,表示在经济系的帮助下,他们的研究很成功,对我们表示感谢。
1987年,瑞士日内瓦现代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艾坚教授来经济系做学术交流,并达成协议,决定由经济系派一名教师参加中国和印度钢铁发展比较的课题组。瑞士驻华大使对这个研究项目很重视,所以专门请于涤院长和瞿宁武到瑞典大使馆做客。
1988年12月10日列梅加把前苏联远东经济研究所代表团介绍到我校来访问。与经济系教师座谈。其中双方讨论到改革的途径,即先经济体制改革还是先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是先经济体制改革,而且是渐进式的,而苏联则是先政治体制改革,而且采取的是激进式的。虽然观点不同但还是在友好气氛中进行。当时参加座谈的有杨世旺、丁冰、崔瑛、张连城、高福来、濮晔、朱伟奇、安燕等老师和部分研究生。
1989—1990年经济系教师戴中参与了艾坚的科研项目,并在中国和印度的钢铁厂调查后到瑞士日内瓦撰写报告,后正式出版了《亚洲冶金业---中国和印度的钢铁业》一书。
1989年朱伟奇陪同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艾丰与艾坚交流中国经济问题。
1989年8月—1990年8月崔瑛赴印度德里大学经济学院作学术访问。研究印度农业经济和印度绿色革命。
1990年5月—11月瞿宁武赴法国巴黎欧洲管理学院作学术访问。期间在牛津分院讲演一次,赴比利时普鲁塞尔参加国际经济史学会第10届年会。
1992年朱伟奇随北京经济学院教师代表团赴前苏联基辅国民经济学院作学术访问,介绍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情况,并讨论了所有制问题。
②我系最早为留学生开设经济课。
北京经济学院198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主要是汉语班。我院以经济类专业为主,根据我院的特点,1987年外事处就与经济系合作,在汉语班中开设经济课。1990年以后又专门开办了经济班,逐渐开设的课就有:报刊导读、中国经济概论、中国经济地理、乡镇企业、特区经济、涉外经济法、外贸口语900句等等。而且组织学生去工厂、农村参观访问。有一些留学生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单位,他们回来告诉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北京经济学院上了经济班。可见它的作用还是不小。留学生的家访活动经济系也是外事处的首选单位。
1993年开始有留学生入经济系上本科。
5. 经济系的学生工作很突出
经济系重视学生工作。1995年以前经济系就有三个专业,可能是北京经济学院学生人数最多的一个系。当时由于学生口的经费很少,开展学生工作难度比较大。但是在系领导班子和学生工作负责人的努力下,经济系的学生工作还是很有特点,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①注重培养学生骨干。我系定期召集系学生会、各班班委会及团支部的学生干部开碰头会,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利用寒暑假与学校合作对学生骨干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我系曾为学校学生会和团委培养、输送了一批学生骨干,如王强、王镭、温福强、刘泉和王燕庆等。
②加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针对当时经济系专业多、学生多的现实特点,系里在为各班配备班主任时特别注重对其综合素质的考察,尽量选派责任心强、专业精通、熟悉学生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我系每个月召开一次全系的班主任例会,及时沟通情况,解决问题。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如献血、组织亚运会志愿者活动、学生毕业分配等,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核心作用。
③文体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经济系拥有一批文艺骨干,如以唱歌、舞蹈、朗诵、曲艺见长的王镭、刘泉、舒良、余丹等,以书法、绘画见长的宛贵忠、陈晓辉等。我系曾承办过全校的文艺晚会,在全校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 * * *
经济系开创的20年里,所以能够取得较大的成绩,不能不归功于经济系全体员工有较强的凝聚力。长期以来,经济系一直是一个比较和谐的集体。历届党政领导班子都比较团结,既有分工,但又不绝对化,系里的重大事情总是一起商量解决。同事之间的和谐从几件小事就很可以说明问题:
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对系里的总支书记和系主任,几乎没有人把他们称呼为书记和主任的。显出一种上下一致,融洽和谐的氛围。经济系在那些年里是比较穷的,几乎没有什么创收。但每年寒假前总要搞一次联欢活动,那时哪有可能去饭店聚餐,或去歌厅唱歌,我们就在一个教室买一些花生瓜子水果,做做游戏唱唱歌等,但大家特别高兴。春秋季节我们也去郊区活动,但都是每人自己带吃的,不少老师还带着孩子。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新老师进来,讲课前都会找老老师取经,介绍教学经验。老老师都会很认真的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告诉他们,从而少走不少弯路。
正因为有这种氛围,才有比较强的凝聚力。正因为有比较强的凝聚力,所以系里的各项工作都开展的比较顺利。不能不说,经济系前20年的发展和积淀、创造和形成的氛围,为以后经济系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013年10月22日参加座谈会的有瞿宁武、丁冰、崔瑛、戴凤岐、朱伟奇、戴中、刘希英、福生霞、迟建华、濮晔、安燕等老师。
2013年11月4日参加座谈会的有崔瑛、戴凤岐、朱伟奇、刘克勤、濮晔、安燕、赵春凤等老师。
附件1
1974---1995年经济系教师的科研成果(部分)
经济系的教师长期以来,在注意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注意开展科研活动。虽然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都很重,但是还是有不少科研成果。由于篇幅和我们搜集资料的困难等原因,所以我们只是列出了部分著作。
丁冰
年份 | 科研成果 |
1984年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史》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
1984年 |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
1986年 |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
1984年 | 《简析凯恩斯消费倾向论及其影响》获北京经济学院二等奖 |
1986年 | 《论李斯特经济学说与古典学派》 |
1988年 | 《当代西方经济学原理》,199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 |
1988年 |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
1991年 | 《怎样看待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和市场机制理论》获北京经济学院二等奖 |
1991年 | 《住房商品化不等于住房私有化》获北京经济学院二等奖 |
1991年 | 《外国经济思想史新编》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
1993年 |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
1995年 | 《现代西方经济学说》主编 |
杨世旺
年份 | 科研成果 |
1986年 | 《中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研究》(专著)人民出版社 |
1987年 | 《社会主义工资理论与实践》(专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
1993年 | 《工资理论与工资改革》(专著)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 |
来宛仙
年份 | 科研成果 |
1987年 |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学》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
朱伟奇
年份 | 科研成果 |
1984年 | 《政治经济学问题剖析》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86年 | 《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
1992年 | 《政治经济学—干部思想理论文库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
高福来
年份 | 科研成果 |
1993年7月 | 《工资理论与工资改革》,陕西人民出版社,第四作者,该书获1994年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
1992年8月 | 《政治经济学(干部思想理论文库)》,中国青年出版社,作者之一 |
附件2
经济系1974---1995年期间历届主要负责人:
年份 | 经济系主要负责人 |
1974—1978年 | 车礼任书记兼主任;冯明、郑道翔任副主任。 |
1978年 | 宋丽兰任总支副书记;祝文新、吕英寰任副主任。 |
1979年 | 周志强任总支书记、宋丽兰任总支副书记。于宝民任系主任、祝文新任副主任。 |
1983年 | 杨时旺任系主任、张跃庆任副主任。 |
1985年 | 张跃庆任系主任、崔瑛任副主任、文魁任副主任,宋丽兰任总支书记。 |
1986年 | 王晖任总支代书记、戴中任副书记。 |
1986年 | 瞿宁武任系主任、朱伟奇、杨炳芝、刘克勤任副主任。 |
1987年 | 崔瑛任总支书记、艾春岐任副书记。 |
1989年 | 赵云城任总支书记。 |
1990年 | 崔瑛任总支书记。 |
1989年 | 朱伟奇任系主任、戴凤岐、文魁、刘克勤(1991年底调出)任副主任。 |
1992年 | 戴中任总支书记、朱月华任副书记。 |
1993年 | 文魁任系主任、戴凤岐、高福来任副主任。 |
1994年 | 潘连科任总支书记、朱月华任副书记。 |
附件3
经济系有相当部分教师在很多专业学术团体和社会上任职:
瞿宁武:
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
市府3、4、5届专业顾问团农业经济组顾问;
市府参事1992—2007.3
1993年11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丁冰:
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兼任西北大学等10多所全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教授、客座教授、顾问、研究员等职。
1985年北京经济学院先进科研工作者。
1985年北京经济学院教书育人、优质服务、为人师表先进工作者。
1991年北京经济学院优秀教师。
杨世旺:
1986年北京市政府第2—5届专业顾问团顾问。
1986年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1987年北京经济学院经济系教授。
1989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委员会委员。
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79年、1985—1987年北京经济学院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1987年北京市高教系统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1991年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戴凤岐曾长期担任国家建设部法制工作顾问。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
年代初期,校外曾任国家建设部法制工作顾问、北京市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社科联法学组专家成员、北京市高校高级职称评审委法学组专家成员。
曾参与起草、论证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拆迁安置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来宛仙:
1988年国家旅游局财会专业高级职务专家评审组成员。
1989年国家旅游局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1993年西安虹桥科技培训学院副院长。
政治经济学会、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研究会、北京市经济学会、美国经济研究会会员。
张连城:
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北京经济学总会的理事、常务理事。
1981~1985年曾在《经济学周报》兼任研究发展部主任、编辑部主任。
1985~1987年曾在国家体制改革研究所兼职从事研究工作。
1989和1993年两次获得北京经济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
1992~2003年曾兼任国家职称考试委员会委员。
李南: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世界经济学会、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理事。
艾春岐: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学会理事。
濮晔:曾任世界经济学会、苏东经济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
附件4
北京经济学院经济系1974—1995年重大事件
1. 北京经济学院1974年恢复招生,经济系当时是唯一招生的一个系。
2. 1979年10月25日院领导小组决定:经济史教学工作交经济系统管。
3. 1984年成立经济法专业。
4. 1984年设城市经济管理专业。
5. 1984年第一次开始招收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
6. 1984年经司法主管部门批准,在我院创建北京市第九律师事务所。
7. 1985年8月我系第一次派出教员瞿宁武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
8. 1986年我系第一次接收外国研究人员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9. 1987年我系第一次与国外研究单位搞合作项目。
10. 1988年经济法开始招收经济法专业研究生。
11. 1988年郎丽华参加第一批赴西藏大学援教。1990年和1991年李新新、曲若霓也分别赴西藏大学参加援教。
12. 1990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13. 1990年前后王罔求同志,经民盟中央推荐,被聘为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批特邀检察员。首批特邀检察员共十名,从全国政法院校中遴选。王罔求同志此后一直连任数届。
14. 1992---2007年瞿宁武聘为北京市政府参事。
15. 1993年获批经济法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16. 1994年设国际经济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