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擦肩而过——有感于2010年校园招聘
作者:毕明超
(拖拖拉拉的,2010年校园招聘总算暂告一段落。新同事下周来签三方。看着电脑里EXCEL表格上密密麻麻的名单,不由得羡慕这位幸运儿——她是从979人脱颖而出的唯一。对于那978名过客,我想对他们说点儿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正巧在人人网上看到了一篇转帖《资深经理人的忠告》写的极好,我用了一个多小时才认真读完。洋洋洒洒数万字,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所提炼出的精华。因为太长,转不上来,索性结合他说的,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写下这样一篇文章。那978名与我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到它。但是希望有朝一日,你们可以记得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HR曾经深深为你们惋惜,更深深的衷心祝福。)
————————————————————————————————
从这周四写起吧。
我们的校园招聘,节奏慢。从海选简历到落听,前后半年时间。上周四,老板终于下定决心,发出OFFER。我拨通了她的电话,告诉她我们决定给她这个机会,祝贺她加入中粮集团最优秀的团队之一,成为其中一员。电话那头,她压抑不住的兴奋,大叫一声。而我,莫名的笑了。
这个笑,她看不见,也听不到。但只有我,知道为什么。
其实只是发自肺腑的祝贺。
半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写给应届毕业生——有感于2010校园招聘简历初筛》。文章一出,褒贬不一。有人说为我骄傲,有人说我哗众取宠。前者的褒奖我很惭愧,只是一两句心里话而已;后者我则一笑置之,哗众取宠?本没必要这么劳神的。
走出校门至今,不满三年,我今天所获得的在我第一天迈进这个大门的时候不敢想象。从大学课堂到今天的在职研究生班里,老师反复强调“职业生涯规划”。挺玄乎的一个词,也被很多就业指导老师和学生们奉若神明。好像规划了,一切就顺其自然了。但实话实说,我至今不明白到底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因为曾经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生涯,也不知道职业生涯的起点是什么。何谈规划?
我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了四年,做到现在,我才开始觉得这是个挺有意思的职业,并且有了把它作为我一生的事业去追求的朦胧愿望。高考前,我很讨厌经济类专业,一门心思想学考古,因为我的兴趣是历史。可是命运使然,我进了一个我当初满不在乎的学校,开始学习一个完全陌生的专业。四年之后,我也不明白这个专业教会了我什么,除了那一句:“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的管理,包括事前的预判、过程控制和事后反思;人事管理是静态的管理,仅仅在于事后的处理。”比较讽刺的是,这句无聊透顶的话我大学说了整整四年,还被很多人当回事儿,说我这是系统思考。更要命的是,我自己也挺当回事儿,并且很长时间为此而沾沾自喜。
大学毕业了,面临职业选择。父母的观念很传统,觉得公务员稳定,有前途,希望我当大官儿。我是一百八十个不乐意。但是被捏着鼻子去考了国家公务员和北京市公务员。认真备考了一个月,国家公务员没过。我正式放弃。一周之后的北京市公务员考试,我只是为了对得起报名费,耐着性子写完综合,凑合应付一篇申论——痛骂了一遍听证会制度——竟然过了???我自己都觉得不公平。
拿着合格证,我开始了求职的历程。
哦,对了,这中间有个小插曲,就是我还考了个研。其实我本意并不想读研究生的,但是两个原因让我加入了考研大军:一是凑热闹,二是对于03年没有考上外经贸确实耿耿于怀。想到了不等于能做到。一年时间,我真的没复习。政治59、英语50——两门公共课我很满意。但是专业课……不说也罢。由此正式关上了我试图给自己镀金的大门。
接着说求职的事儿。
北京市公务员招聘开始的晚。三年前的这个时候,陆续开始有了一些冷衙门发布了招聘启事——包括什么园林局、亦庄开发区管委会、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等等。一个硬杠杠是中共党员。很不幸,那时的我还没有海捞加入党的队伍。我没得选,只能投了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因为他们点名要求“非党员”。
我大学的经历写在纸面上还是挺像回事儿的。投了简历没两天,接到了他们的电话,只问了我一个问题:看你简历写得这么好,你为什么不是党员呢?我还嬉皮笑脸的回答:老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若干天之后,我到了朝阳门外的九三学社北京市委面试。他们很重视我,给我安排在了第一个,十一个人面我一个。主考官是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任委员。今天回过头来看,他们是毫无任何面试技巧可言的,除了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但是当时,我还是挺紧张。
那天下午,我接到了两个电话:一个是九三学社通知我转过头来的周一去笔试;另一个是中粮集团通知我第二天去签三方。这时我不再犹豫了,因为有些机会一旦错过就不在了。
时至今日,我有时午饭后在朝外遛弯儿,路过九三学社的办公楼,还自觉不自觉地看上一眼,但是我没有遗憾。
上面是我求职的故事,红字也就是我今天整篇文章的关键词。
每一个学生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都满是憧憬:比如说当学生会主席,比如说拿奖学金,比如说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我想没有人会从上大学第一天开始就计划好要挂多少科、交多少重修费的。学生会、奖学金、谈恋爱,其实都只是大学生活的选修课,包括你上过的每一门课程,也都只是选修课——它们除了提高了你应试的技巧,并没有教会你更多。大学时代只有一门必修课,就是转型。
转型包括方方面面。最核心的是心智模式的改变,而它的外在体现是你的气质的提升。
进入象牙塔之前,我们都穿着一样的校服,留着一样的头发,学着一样的课程,甚至吃着一样的午饭。除了学习成绩可以区分你我,别无他法。所以考试,成了衡量大家的法宝;分数,也就成了学生的命根。无数的个性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被压制,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天赋异禀的少年。它们高中毕业,也就有了区分。有些人不甘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那看似好像已经注定的命运;但是大多数人,开始在岁月里蹉跎。
与此同时,第一批幸运儿产生了。它们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觉得人生的宏伟蓝图即将展开。新生报到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春风满面,因为那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但是四年之后,走出这个校门,有的春风得意,也有人只留下一声叹息。
为什么?其实日后的差异在第一天入校的时候已经注定。前者有着明确的目标,后者只是似乎——或压根儿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大学生活只有四年,但是跳出来看,其实是你今后职业生涯的彩排和缩影。生命,也就是在这一个又一个轮回中延续。
我想是没有人会有着所谓大学生涯规划的,同样,凭什么要求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有职业生涯规划?有个目标足矣。因为规划,并不简单。
想规划,前提是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会有哪些困难?怎么解决?要做到哪一个程度?这些问题想明白了,也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概括而言,整个过程就是系统思考。但是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他的能力根本没法去系统思考——因为他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尚未定型,他看问题大多数时候有失偏颇,他甚至还没想明白自己是谁,怎么去思考?更不要妄谈“系统”。
一周岁的时候,我们都有过抓周的经历。有抓钱的,有抓点心的,据老人说,我抓的是笔。没有人去想一个一岁的孩子为什么抓这个东西,我们也不知道,只是因为它是我们的目标。
小的时候,我们都回答过这样的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啊?大多数答案是科学家、解放军,极少数个性十足的孩子会回答当农民、掏粪工——他只是刚刚学了时传祥的课文。我没有做过统计,不敢说想做掏粪工的孩子一定混的比想当科学家的孩子好,但是我知道,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做掏粪工。那时我们的回答很可笑,但是那是个目标。
从那之后,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是在做选择题。往大了说,我们要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往小了说,我们会选择今晚吃什么——这些都是目标。
所以,初入职场,我们所需要做的,也仅仅是选择一个目标。内容多种多样,但核心只有一个,就是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哪种生活才能让我们获得足够高的人生满意度?
“一个人一生当中最大的幸福在于选择对两件事,一是找对单位、找对老板、找对上司;第二件事就是找对妻子或丈夫。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太阳升起时我们与上司共事,当日落西下时我们与自己的爱人相拥。”换言之,你的后半生在做的更是只有一件事——选择。
令大多数人比较郁闷的是,我们即使经过多方比较,慎重的选择了一家企业作为工作——请注意,我说的仅仅是工作——的起点,有一样东西我们无法选择,就是你的第一任领导。
你的第一任领导很重要。他会在你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给你留下他的印记。即使跟随他并非你所愿,但是你会在潜移默化间成为一个像他一样的人。因为他对你言传身教他的工作方法和心智模式。你的价值观真正定型并非是在校园里,而是在你离开你的第一任领导之后。你会发现,不经意间,你的思维有了定式,你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和流程。从没有谁是没有领导的,即使你坐到了万万人之上的位置,你依然有你的领导——宪法和人民。但你的第一任领导是你真正闯天涯前经历的最后一任老师。没有他,你的整个职场经历可能会改写得面目全非。
这个世界上,没有坏领导,只有合适不合适的领导。刚刚走出校门的你,没得选,因为一切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无外乎一个“缘”字,但它后面还有一个“分”——缘属天定,分乃人为。能够跟你的第一任领导学多少东西,全看你自己的造化,更重要的是运气。
运气在很多时候都将决定你的职场经历——从你有幸杀出重围,进入心仪的企业,你的运气已经足够好了。尽管大多数时候你经过几年才发现,当初的一切只是看起来很美。但至少,你签下第一份劳动合同的时候,是心满意足的。即使你的小心翼翼贯穿你的整个试用期。
试用期并非仅仅体现在你合同上的那两个月,事实上将贯穿若干年。直到某一天,你突然想将职业作为事业去追求的时候,你才真正结束了你的职场试用期,点燃你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开工没有回头箭,有进无退。在此之前,职业并不等于事业。
因为事业,是要用一生去追求的。
22岁的你,选择的其实只是一份职业而已。你的一生,职业可能有很多,但是事业只有一个——就是那个你认为最适合自己做的,并且你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做的非常出色的职业。
不幸的是,我们选择的第一个职业往往并非自己的兴趣所在——因为工作本身就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日复一日的重复,需要的是你日复一日的坚持。即使你慢慢对工作开始有了兴趣,也会随着重复性劳动被慢慢消磨殆尽。但假如你对谋一份职业真的有了兴趣,并且决心用剩余的生命去保持,那就是你的事业。
追逐事业的道路是一条无间的路,这条路上的人必须无怨无悔。
因为运气,你们今天与我和我的企业擦肩而过。这可能会让你失落,我相信你可能会比中粮集团今年招聘的数百人中的很多人都更向往这份工作——更准确的你们可能更需要这份工作。但是仅此而已,因为我更相信,你们不知道今天这个决定对于我们和对于你们意味着什么。
对于我们,这是一次抉择,我们选择了一个今天我们认为合适的人,并且将会付出难以想象的成本。你们的明天就是企业的未来。
对于你们,这只是一次选择,你们仅仅选择了从哪里开始你们的职业经历,并且
这个决定之于我们,无比艰难——我们在用你们的青春赌我们的明天。
这个决定之于你们,只是阵痛——你们还有机会用自己的青春书写自己的未来。
因为你比我们更了解你们自己。
三年前,在入职培训的课堂上,一位中粮集团非常优秀的经理人送给我们一句话:好好“混”,每“日”“比”别人多流“三滴水”。今天,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
希望你们好好混,混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