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8日-29日,由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美国《侨报》等单位举办的第八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14)”论坛暨第四届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发布会在北京香山饭店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经济增速换挡与经济发展转型”。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湖南大学等单位的2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发言。
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名誉院长郝如玉教授,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王文举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研究员到会并致辞。
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郝如玉致辞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致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文举致辞
与会2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选择、换挡期的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转换与效率提升、中国经济的转型驱动、中长期经济走势、适度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潜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专家们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由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平均近10%的“高速增长期”,进入一个增长速度换挡期,在此大背景下,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尽管对于本轮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仍旧存有争议,但是社会各界对增长阶段转换的共识正在增加。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以来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机制正在衰竭,而全新的增长动力尚处于形成之中,增长的波动成为了可能。为了避免经济下滑,需要改革宏观调控思维方式,应由被动的守住下限,到把握中线,这样可使宏观调控上下都有回旋余地。短期的经济波动难以通过调结构和促改革予以化解,需要特别关注并处理好稳增长与控风险、需求管理与推进改革之间的关系。专家们认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可以为之提供重要驱动力。改革再出发需要理论指导、历史启迪、国际镜鉴。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治理边界,通过三者各归其位又互动互补的综合治理,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院长张连城发布2014年城市生活质量指数
首都经贸大学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院长张连城教授发布了2014年城市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显示,全国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略有提高,但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仍处于不满意区间,是拉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指数的最重要原因。全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平均值为51.57,比去年的50.87略有提高,但仍旧偏低。主观满意度指数超过50分的有31个城市,比2013年多5个城市。专项调查显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空气质量和食品安全。35个城市中,17个城市的受访者把空气质量视为影响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18个城市的受访者把食品安全视为影响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所有受访者中,认为影响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分别是空气质量(34.71%)、食品安全(31.89%)、物价(23.18%)、交通状况(10.21%)。房价预期的专项调查显示:预期房价指数平均值为60.78,低于2013年的平均值64.65。说明35个城市的房价仍然预期上升,但上升幅度有所下降。客观社会经济指数显示,东部城市高于中西部城市,但是部分城市存在主客观指数的反差。35个城市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平均值为57.87,比2013年的57.75略有提高。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仍处于满意度区间,且略有上升,说明中央保民生的系列政策取得了成效。但是,不断升高的生活成本、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令人忧心的空气质量、普遍担心的食品安全状况、地区间较大的生活质量差距以及少数城市安全状况满意度指数的下降,都是当前面临的不容忽视的挑战。因此,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老百姓的综合性生活质量的改善。
200多位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40多家媒体参加了本届论坛。中国网和中证网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全程网络直播。
6月29日,来自中国社科院、河北社科院、天津城建大学等与会专家参加了“京津冀一体化与区域发展”分会场的专题研讨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热点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