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第309期宏观经济学研讨会在博远楼4号会议室举办。本次研讨会由经济学院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湖南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位专家学者和高校师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货币政策有效性、劳动力结构转型升级、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等中国经济重大现实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彦斌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本次研讨会由经济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赵家章主持。
陈彦斌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举办宏观经济学研讨会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宏观经济学研讨会有助于打造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学科团队,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学科的发展。宏观经济学研讨会旨在邀请国内宏观经济学界的代表性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最新研究成果,着力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在此过程中,科研能力的提升和人才的培养将会相辅相成。不仅如此,通过宏观经济学研讨会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与会者的教学能力,从而打造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学科团队,促进宏观经济学科的发展。
第二,宏观经济学研讨会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并解决中国经济重大现实问题。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正处于发展的新阶段,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有很多重大现实经济问题需要学术界深入研究并且提供决策参考,从宏观经济学的视角能够更加系统、更加全面地研究中国经济重大现实问题。宏观经济学研讨会有助于增强学者们的理论功底,从而更好地开展宏观经济学研究,并且着力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第三,宏观经济学研讨会有助于提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全国宏观经济学科的学术地位。宏观经济学研讨会的参会者并不局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内部师生,而是致力于邀请全国范围内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代表性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其中。这有助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更好地凝聚专家资源、组织多方学者打造开放式宏观经济学科团队,进一步提升首经贸在全国宏观经济学科的学术地位。
致辞环节之后,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郭豫媚副教授、首经贸经济学院章潇萌副教授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刘哲希副教授先后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夏晓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凯教授、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明雷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郭俊杰助理教授、首经贸经济学院仁智诺布老师等对三篇文章进行了精彩点评。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郭豫媚副教授作了题为《中央银行预期管理有效性评估——来自宏观分析师研究报告的证据》的汇报。郭豫媚表示,该研究使用文本分析方法构建了分析师货币政策立场指标和情绪指标来反映市场货币政策预期,并对2013—2020年间央行预期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央行沟通能够对宏观经济研究报告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情绪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证实了央行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凯教授从论文立意、方法前沿性、内生性处理等方面进行点评,并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首经贸经济学院章潇萌副教授作了题为《智能制造、职业教育与劳动力结构升级》的汇报。章潇萌副教授指出,该研究围绕智能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对职业技能工人的影响以及教育补贴和职业教育改革两类政策的效果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投入分配方式改变和职业教育专业调整两类政策均能够起到正向效果。前者可以促进产出增加,但不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回报率,后者可以提高职业技能工人工资水平,激励个体接受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夏晓华教授从劳动力结构升级的原因解释、模型的设定、论文结构等方面进行点评。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郭俊杰助理教授对于论文的政策建议表示肯定,同时也从研究动机、智能资本的内涵、政策干预的必要性等方面给出了修改建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刘哲希副教授作了题为《遏制“脱实向虚”的稳杠杆效应:机制分析与效果评估》的汇报。刘哲希副教授在该研究中构建了含有实体和金融两部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基于近年来中国经济潜在增速趋势性放缓的特点,从理论上分析了遏制“脱实向虚”的去杠杆机制,阐述了不同于传统从债务端或产出端去杠杆的新路径及内在机理。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明雷副教授从论文的选题、论证的严谨性等角度对论文给予了肯定,同时认为在资产泡沫破裂概率设定、政策方案设计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首经贸经济学院仁智诺布老师从模型设定、政策评估框架等方面对论文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建议。
在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与师生围绕三篇论文进行了热烈深入的研讨。不管是汇报人、点评专家,还是现场听众,一致认为这是一次高水平的研讨会,从这次研讨会收获很多,并热切期待下一次研讨会的举办。接下来,宏观经济学研讨会将由首经贸经济学院持续举办,大约每个月举办一次,每学期举办四次左右,每年举办八次左右。宏观经济学研讨会的持续举办,将会大大助力经济学院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经济学院在全国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