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专业硕士培养的实践环节,促进理论与产业实践的紧密结合,2025年11月21日,在经济学院《数字乡村》课程教师朱秋博和杨慧莲老师的带领下,2025级数字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前往北京市通州区阳光满园种植有限公司开展了实践研学活动。本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亲身体验设施农业的运作模式,更通过一位特殊校友的创业故事,深刻揭示了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在园区负责人李少华的引导和详细介绍下,师生们依次参观了设施大棚内的萝卜、胡萝卜、番茄等作物的标准化种植区。同学们不仅仔细观察了这些作物在可控环境下的生长状态,更在安排的实践环节中,亲自下田,体验了收获萝卜的乐趣与辛劳。从松土到拔出完整的果实,再到亲自品尝,这一过程让大家对农业生产有了更为真切和深刻的理解。




园区负责人重点讲解了园区所采用的精准灌溉系统、智能施肥技术以及环境自动化控制等数字化应用。也从一线实践者的角度,补充了数字技术在农业场景应用中遇到的真实难题。她坦言,一些先进的灌溉技术不仅初始投入成本高昂,而且在引进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例如,我们曾引进一套进口系统,却因本地水质问题导致灌溉管路频繁堵塞,反而影响了生产进度。”她指出,许多在实验室或理想环境中高效的先进技术,在复杂的农业实地应用中往往会遇到类似的具体挑战,而高昂的成本和适配性问题,使得普通小规模农户难以负担和有效利用这些技术。未来数字农业的发展,必须着力于解决这些技术从“可用”到“好用、用得起”的应用落地难题,才能真正惠及广大农业生产者。



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位园区负责人是一位从金融行业成功转型的农场主,同时也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校友。她深情讲述了自己怀着对土地的赤诚与对现代农业的憧憬,从从事十年的金融行业毅然转身,投身农业创业的心路历程。“每天我都在抚育一个个小生命,看着它们成长。在这里,你的每一分付出,大自然都会给予清晰可见的回报。”这位校友负责人眼中闪烁的激情与热爱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她从金融精英到“新农人”的华丽蜕变,及其对事业的执着,为学弟学妹们展现了职业选择的多元可能与扎根产业的匠心情怀。

此次阳光满园之行,是一次生动的专业实践课,成功地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并通过校友的真实案例,使学生们不仅验证了所学理论,感知了技术前沿,更深刻理解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所必需跨越的成本、适配性与普惠性等现实鸿沟。未来,经济学院将持续通过此类深入产业的实践活动,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又拥有现实关怀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数字人才,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