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光嘉木,数字赋能”——京浙两地非遗文化促进乡村振兴调查
2024年6月中旬,学校和学院向广大青年学子发起了开展“青年服务国家”暑期社会实践的号召,在结合自身生涯规划并且秉持着“将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的信念,团队成员决定躬身践履,将目光放向深沉的中国大地。在深思熟虑并且结合自身学术旨趣后,他们发现,“三农”问题以及“乡村振兴”一直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题中之义,基于此,他们又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发现数字经济视角下非遗与乡村振兴结合的研究可谓是学术蓝海,于是,他们组成了“数智乡遗”小组,团队成员分别是来自经济学院的陆熠、夏禹、孙可馨、胡心怡、刘若天、张竞泽以及来自数据科学学院的郭思仪、任彦洁。为了使研究切题并有学术价值,他们诚恳地邀请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张蒙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于是,他们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从2024年7月初正式拉开了帷幕。
首先,他们作了较为周密的前期规划,但是受限于低年级本科生经济学素养以及思维缜密程度较为不足,在结合张蒙老师的细心指导以及团队成员的个人情况之后,他们将整个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分为了北方和南方两个分队,分别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以及杭州西湖区、余杭区等地开展调研。在具体安排上,他们计划七月初在北京市门头沟琉璃渠村对琉璃进行调研,同时,考虑到杭州自身城市特质,即深厚的数字经济沃土、和美宜居的乡村振兴样板,最终选定了以“茶”和“南宋官窑”作为调查的靶标和关键词,并且为之制定了严谨、高效的时间轴,杭州调研之旅得以有条不紊、次第展开。不约而同的是,团队成员在经过激烈地讨论后,一致认为,此次的调研目的并不只是功利地追求升学上的帮助,而是希望能以青年嘉言懿行为全国乡村振兴以及非遗传承作出较为有益的工作。
南方调研小组由郭思仪、陆熠、夏禹、张竞泽构成,他们于2024年7月17日开始了杭州调研之行。第一站,他们来到了杭州市西湖区龙坞茶镇缘茗园茶叶有限公司,同公司负责人仇琴芳直接对话。龙坞茶镇风光旖旎,与西湖景色高度协调,有着“画外龙坞”之美誉,但是风光之外,他们向仇琴芳细细询问了杭州市西湖龙井发展情况,并从她的口中得知了“阳光工厂”、“浙食链”、“溯源码”等等数字经济视角下的新兴造物,揆诸当下,她又向团队成员们详细介绍了茶企业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在中国美院等单位入住小村后外桐坞村茶与艺术相结合的和羹之美。接着,第二站他们来到了中国龙井茶博物馆,在博物馆周馆长的介绍下,他们得知了这是一家依托民企开办的推广并且普及龙井茶文化的博物馆,并且,在和周馆长的交流过程之中,他们进一步深刻了解和体会了西湖龙井的生产工艺,对于西湖龙井的产地和品种的选育都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随后,出身科班的西湖龙井博物馆陈丹恬老师为大家详细解析了西湖龙井的理化特性,并且从更为关切的乡村振兴问题出发,说明了贡牌茶业公司在各个茶业主产区山村都建设了茶业收购点,从茶农的手上收购了大量的青茶,每年在青茶收购上花费数千万元。在得到关于茶产业的一手信息后,团队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站——春娟茶楼。春娟茶楼位于梅家坞村,梅家坞素以产茶闻名,而对梅家坞的探访也让大家对于乡村振兴的印象形诸于更加真切的形象——梅家坞村的村容村貌俨然有序、乡村民居十分美丽,可以说是乡村振兴的优秀范例。而在春娟茶楼,团队见到了茶楼的负责人,在这里,他们就乡村振兴问题与负责人进行了深切的沟通,据她所说,梅家坞村村民原本大多是从事纯然的茶叶种植以及销售,自梅灵隧道竣工以降,这里游人如织,村民也抓住了市场机遇,一片片茶楼在梅家坞村拔地而起,由此,连带的茶非遗生态旅游更是掀起了一波高潮,同时,梅家坞村利用春娟茶楼、卢正浩茶楼等五星级茶楼的带头作用,打造了茶文化为导向的茶文旅集群,真真切切将乡村振兴、村民增收创收带上了快车道。翌日,队员集结完毕后,又前往中国茶叶博物馆开展了新一轮的调研,在茶叶博物馆老师的导引下,他们详细了解了茶叶的制作工艺以及茶叶作为一种在山区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在茶农增产创收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为山区人民脱贫过上幸福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在7月19日,团队又有幸拜会了西湖区农业农村局夏主任,就关心的诸多问题得到了专业的解答。
北方调研小组由胡心怡、刘若天、陆熠、任彦洁、张竞泽构成。2024年7月1日,小组五人驱车前往北京门头沟区琉璃渠村。琉璃渠村自明清两代以来便是皇家琉璃官窑,琉璃渠的名号也由此而来,琉璃渠村至今千年窑火不熄,而且随着国企金隅集团的入驻,琉璃渠村的非遗琉璃制品在数字经济的大势所趋下活化出了新的业态以及新的形式,抱着一探究竟的想法,北方小组在琉璃渠村开展了调研。
小组事先与金隅集团取得了联系,并且得到了集团负责人的大力指出。由于来的日子并非周末节假日,发放问卷的条件有限,小组成员在经过较为缜密的讨论过后,决定以问卷发放的形式以辅,以人物访谈质性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手段。
首先,小组得以成功与琉璃渠村的非遗传承人对接,该非遗传承人是土生土长的门头沟人,自小对于琉璃便有耳濡目染的亲近,其父辈便是琉璃手艺人,对于琉璃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小组首先与该位老师展开了亲切的交谈,我们就关心的问题诸如非遗的活化与传承,数字经济背景下琉璃的发展与创新展开了深入的对谈,并就所关心的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我们的意见。该位非遗传承人年龄相对较小,是琉璃渠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对于数字经济不排斥不抗拒,与我们有较多的话题可言;同时是艺术科班出身,打下了坚实的艺术理论基础。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琉璃的原料展开详细介绍,并且向我们阐述了他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随后,我们深入到了琉璃渠村村委会,与负责人姚主任展开了亲切的晤谈,姚主任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琉璃渠村人,他见证了琉璃渠村近半个世纪的变迁。同时更为可贵的是,姚主任是琉璃渠村村志的编撰者,对于乡土文化以及琉璃渠的发展有着超乎常人的热忱。
姚主任向我们和盘托出了琉璃渠村的沿革过往,并向我们展示了《琉璃渠村村志》,在我们详细翻阅的过程中,姚主任向我们介绍了琉璃渠村以琉璃为基础产业的繁荣过往,但是他也指出了琉璃渠村目前所遭遇到的诸多挑战。但是他不无希望地指出了琉璃渠村终将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潮流下凭借琉璃产品的活化再次得到较好的发展。
本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与不同学院的同学结下了深刻的友谊,他们在调研中互帮互助、相互启发,相信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仍然是好朋友、好伙伴。团队的调研着眼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乡村振兴的急难愁盼、非遗传承的痛点难点,三元素相辅相成、循环往复,最终在北京和杭州得以开展,毛主席曾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既然将学术旨趣专注于此,便必然要将步履和汗水挥洒在实践的土壤上。在这次调研中,大家所得到的不仅是第一手的数据以及专业知识,同时还深入茶农、经营者等群体,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尽力将经济学、大数据等理论知识运用到论文写作之中,为中国乡村振兴以及非遗传承问题贡献应当的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