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 2025 级研究生新生深入了解经济学院的发展历程、文化底蕴与未来机遇,9 月 9 日,经济学院在华侨礼堂开展 “摆渡人”新生系列辅导讲座 ——经济学院的“前世今生” 院史教育活动。本次讲座由郎丽华教授主讲,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美慧主持,全体 2025 级研究生参会。
郎丽华深耕学院发展数十载,历任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长期担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负责人,先后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 “四个一批” 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讲座中,她以自身教学生涯为脉络,串联起学校、学院的发展变迁:学校由原北京经济学院与北京财贸学院合并而成,曾汇聚众多经济学泰斗,积淀深厚学术底蕴;历经繁荣、磨合、复苏与瓶颈期,如今正在焕发新活力。作为学校发展的 “缩影”,2004年,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系为基础,通过优化组合,建立了经济学院。学院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出了万余名高素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毕业生在各领域的突出表现,成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动注脚。
郎教授从四方面阐述学院优势与特色:一是优秀的师资队伍。学院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集结教学名师、师德先锋等骨干力量,多数教师具备海外学术背景;二是强劲学科专业实力。学院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居全校前列,斩获多项国家级一类成果,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实现博硕士学位授权全覆盖,首批获批国际商务、数字经济专业硕士点,就业率常年稳居高位,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等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且是学校最早开展国际学生英文授课项目的学院;三是高水平学术平台。依托近 20 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平台,与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联合打造的 “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 已连续举办十八届,汇聚全国知名宏观经济学家,成为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的核心窗口,同时联合国内外名校与机构共建研究院及特色项目,构建 “学术 + 实践” 融合的成长支撑体系;四是国际化特色突出。自 2003 年起,学院已与欧美等 20余所海外高校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跨国成长机会,大批学子通过国际交流拓宽全球视野,成长为兼具本土根基与国际眼光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新生成长规划,郎教授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筑牢专业根基,学好专业知识是成长根本 —— 经济学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掌握经济规律与分析框架,数学学习可以强化定量研究能力,外语能力为国际交流与跨境合作奠基;二是锤炼综合素养,专业学习之外,需保持身心健康,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涵养品德修养与兴趣爱好,树立正确价值观;三是善用平台资源,主动参与学术研讨、实践实训及国际交流项目,在完成学业中提升组织协调与沟通表达能力;四是锚定未来方向,提早规划未来,在不确定环境中保持韧性与适应力,培养国际竞争力、积累跨文化经验,为进入国际组织或跨国机构奠基,以坚定信念推进目标。
“要做到自信自强自勉,以平和包容的胸怀做人做事。” 郎教授的寄语为讲座画上圆满句号。此次院史教育不仅让新生读懂学院的历史厚度与发展潜力,更激发了归属感与奋斗热情。未来,2025 级研究生将以首经贸经济学院为新起点,在知识探索与实践锤炼中书写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