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一切为了人民对不队”暑期实践团队,由经济学、贸易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三个专业的八名同学组成,在经济学院数字经济系讲师杨慧莲的指导下,深入从业一线和企业内部,以实地调研、游客采访、文化交流等为纽带,前往额尔古纳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实践团队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的农特色产品列巴为原点,立足于青年视角,聚焦三农领域发展,秉持着“深入基层,服务地方”的宗旨,积极探寻农产品小微企业的一三产业融合的区域性经济发展新动能,开创新的多维发展格局,为额尔古纳市的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在前往额尔古纳实地调研前,实践团队广泛搜集俄式列巴历史发展和民族文化等相关材料,初步对额尔古纳市列巴行业现状及发展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与整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针对供需双方的问卷采访及方案大纲。同时,就实践调研日程安排及相关内容同额尔古纳市共青团及额尔古纳市丽丽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韩总经理进行了密切的交流,获得了充分的支持和合作机会。
七月底,实践团队深入额尔古纳,首先来到了中国唯一一座列巴博物馆——丽丽娅列巴文化馆,与游客进行了面对面交流。通过多角度访谈,团队成员们收获了大量鲜活、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为后续研究和策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团队专程拜访了额尔古纳市丽丽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韩总经理,就列巴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可能进行了深度对话。韩总以其近年来产品创新和开拓发展的实践经验和不断调整的战略发展布局,同学子们一起探讨走出列巴发展瓶颈的挑战与可能,让青年学子们对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感受到了额尔古纳在列巴宣传推广和进一步开拓市场上的迫切需求。
在实地调研的探索之路上,实践团队还与多位传统列巴坊从业者进行了走访调研,深度了解了其基于旅游业的发展,巧妙融合列巴制作、民俗体验与餐饮服务形成的独特的经营模式,但也深刻意识到此举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列巴本身“销售难”的现状。同时,随着老一代“列巴人”年岁渐长,越来越多的从业者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巨大挑战。
沿途中如画的美景、如诗的生活与当地民众的质朴热情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了生生不息、不断探索的额尔古纳。这些经历不但使团队成员收获了很多感动,也激发了他们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考和新使命。
通过三位一体的实践调研,实践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实地考察结果,从产品升级、产业深度融合、营销创新与物流优化等方面为额尔古纳市以列巴为代表的农产品助销提出了多项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他们呼吁加强产品创新与研发,细化客户群体需求,提升产品吸引力;强化“自媒体+实体”市场连接与品牌IP建设,增加人才引进路径,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继续坚持多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持续推动多类型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这些建议得到了当地多个农产品品牌与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与积极响应,宣传推文平均浏览量均在四百人次以上,最高单期浏览量超过七百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根据品牌情况与需求设计了一套多维营销战略,更致力于以丽丽娅为例打造品牌IP矩阵,通过IP“列巴家族”的发布和周边衍生产品如列巴捏捏、列巴元素棉花娃娃以及列巴特色冰箱贴等延伸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额尔古纳市正宗俄罗斯族特色农产品列巴的带货能力,促进乡村振兴新格局。
通过暑期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促进了实践团队成员们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深度融合,更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激发出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在深入一线的历程中,实践团队看到了书本里没有的真实民营小微企业发展困境,也见证了额尔古纳市列巴从业者对百年非遗的传承与坚守的浓厚匠心,他们深刻意识到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首都青年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宝贵机会。
实践活动虽然已经圆满落幕,但团队成员们深知乡村振兴的道路还很长、任务还很重,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他们会继续扎根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中关注和支持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不断前行,用青春丈量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