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18:00,经济学院王启超老师为《应用实证计量经济学》课程带来了第三讲,主题聚焦于倾向得分匹配估计方法(PSM)。本次授课分为四个部分:“处理效应”、“匹配思想及其工作原理”、“匹配的细节及PSM应用”以及“PSM操作及注意事项”。
在第一部分中,王启超首先回顾了鲁宾因果模型(Rubin Causal Model)的历史背景,其作为反事实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接着,他详细阐述了处理效应的概念,即个体在接受某种处理或政策干预后所产生的结果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平均处理效应(ATE)、处理组平均处理效应(ATT)和未处理组平均处理效应(ATU)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企业治理法案的具体案例,王启超老师详细展示了三种平均处理效应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具体的计算过程阐明了偏差的来源。
第二部分,王启超介绍了匹配方法的基本原理,深入解析了其背后的假设条件,并以实例说明正确计算处理效应的方法。他还对比了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与PSM方法之间的异同点,帮助学生们理解各自适用的情境。王启超老师特别指出,尽管PSM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工具,但它并不能完全解决内生性问题。
第三部分,王启超进一步探讨了实施PSM方法前的四项准备工作:选择适当的控制变量、评估倾向得分分布的重叠(overlap)、估计倾向得分以及删截样本以确保共同支撑域(common support)条件。同时,他概述了几种常见的匹配技术及分类,并重点讲解了PSM方法的原理与实际应用。
最后,王启超结合Stata软件的实际操作演示,从数据准备到最终结果解读全过程地展示了PSM的应用。他提醒同学们,尽管PSM是强有力的分析工具,但其有效性依赖于一系列关键假设,尤其是条件独立假设(CIA)。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谨慎考虑结论的普遍适用性。他还通过文献比较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深入了解匹配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运用技巧。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且实用性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匹配方法的理解,也为他们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至此,《应用实证计量经济学》第三讲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