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的同学们循着“青年服务国家”指引,响应共青团中央号召,以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脚步遍及乡村田野、社区站点、产业一线,将青春力量深深扎进祖国发展需求最前沿,切实践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行动目标。即日起,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实践案例,看经院学子如何以专业赋能破解基层难题。
数“绽”金银:通过数字经济助力黄土坡村金银花产业发展——李泽宇、王辰阳、郭子豪、韩淇羽、王润希
今年暑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数‘绽’金银” 团队,在李银银老师指导下,赴北京房山区河北镇黄土坡村,围绕金银花产业开展实践,为乡村振兴出份力。
我们先从全链条调研入手:走进百亩金银花种植基地,记录种植规模、病虫害防治等细节;深入金银花水生产厂,跟踪清洗、灌装等工序;还和老村支书、农户深谈,理清村子从多作物试种到聚焦金银花的转型路,为后续帮扶打牢基础。
调研中,我们既发现问题 —— 劳动力不足、产品没名气,也看到机遇 —— 周边风景好,有农文旅融合潜力,产业链也能再升级。于是针对性落地帮扶:设计绿色主色调、带金银花图案的新包装,解决旧包装辨识度低的问题;制作以 “黄土坡金银花故事” 为主线的宣传视频,展现花田、车间和农户风貌,帮村子拓宽宣传路。
这次实践,我们跳出书本提升了调研和协作能力,更懂了乡村振兴的意义。我们的行动也给村子注入青春视角,实现了青年成长与乡村受益的双向赋能,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扎根一线才能真正为乡村办实事

数说养老——北京市数字养老服务优化路径探究——张睿、梁钰珮、张露虹、黄羽瑶、杨皓博
首经贸“数字颐年”团队深耕暑期社会实践,解码北京数字养老供需痛点。
今年暑假,我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数字颐年”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田鸽讲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这段聚焦 “破解数字养老供需矛盾” 的实践,如今回想起来,每一步调研都满是收获。
我们紧扣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特意选择了北京海淀、朝阳、通州、石景山这 4 个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区域 —— 就是想更全面地捕捉数字养老的真实情况,还创新采用了 “供需两端双向发力” 的调研模式。
需求侧我们重点关注老年群体:考虑到长辈们的阅读和沟通习惯,问卷特意放大字号、用通俗语言编写,访谈时也放慢语速,还请社区工作人员陪同帮忙,前后覆盖了 200 多位老年人。通过这些细致的沟通,我们摸清了他们对现有社区及机构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记录下他们使用智能健康监测设备时遇到的操作障碍,也清晰感受到了他们对线上兴趣班、个性化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
供给侧则是分类调研:从养老服务驿站,到低、中、高三个层级的社会养老机构,我们逐一走访,重点考察数字服务供给现状 —— 城六区智能设备适配不足、数据隐私保护流程缺失,远郊区线上文化服务匮乏,近郊区因 “信息孤岛” 导致服务衔接不畅,这些实际问题都被我们详细纳入调研分析。

作为科技与养老融合的探索者,我们不仅记录下北京不同区域数字养老发展的差异化特征,更整理出了针对性的问题清单和改进建议。现在想到,这些实践成果能为政府优化养老政策、养老机构升级智慧服务提供参考,帮着弥合老年群体的 “数字鸿沟”,让更多长辈共享数字时代的养老便利,还能为构建 “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 的养老服务体系注入青春力量,就觉得这段暑期实践特别有意义。
金粟出乡:E路领先——张雨杉、郑安然、刘璐、钟奕涵、谢谨泽
今年暑期,我们 “逐光” 暑期实践小组前往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河北村,开展了为期 20 天的实践活动,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工作。
我们首先对接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了解到该村经历 “23・7” 特大洪水后,正依托台地梯田、沙壤土、山泉水等天然优势,以小米产业为核心推动乡村振兴。随后深入田间考察,并通过 “一对一访谈 + 问卷调研” 的形式走访 20 户种植户,问卷回收率达 100%,摸清该村小米种植面积 100 亩、年销量 1 万斤,生产全程依赖人工,且因缺少生产许可证难以开展线上销售、此前尝试深加工也未达预期的现状。
我们还将调研范围延伸至周边村落,了解到全镇 800 亩金银花由合作社加工成养生茶包售卖,口儿村 30 亩菊花则计划推出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同时,我们面向消费者开展问卷调研、分析主流电商平台数据,最终建议河北村优先在淘宝、拼多多平台上架小米产品。
最终,我们结合调研数据形成专项调研报告,提出 4 项针对性建议,相关成果已反馈至河北村村委会及房山区农业农村局并获得认可,后续将推动村内小米加工点升级改造与种植户电商技能培训工作。

"解码丝路口岸跨境电商生态:乌鲁木齐-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口岸进出口贸易与平台运营实地调研与破局路径"——熊诗淇、张奕博、姚雯岳、范翼翔 、赛努拜尔、刘禹希、王明曦
2025 年 7 月,我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丝路电商探界者” 实践队深入新疆乌鲁木齐、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喀什四地开展实践。这段行程里,我们沉下心走访了 4 个核心口岸,围绕跨境电商发展痛点与机遇召开 11 次专题座谈会,一路通过实地观察、交流访谈,切实探寻新疆跨境电商产业的升级路径,也努力挖掘中欧电商合作的新可能。
调研中,我们见证了当地产业从传统外贸向数字化转型的鲜明轨迹:曾经以农产品、能源为主的输出结构,如今已拓展至小家电、新能源产品等高附加值品类,贸易模式也从零散零售向规模化B2B模式升级。各口岸通过“单一窗口”改革与“7×24小时”通关服务,大幅简化申报流程,让货物流转更加高效通畅。
通过调研,我们看到了新疆跨境电商“模式新、规模扩、辐射广”的发展态势,其蓬勃的活力令人振奋,其“通道+产业+平台”的融合路径更为中欧电商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实践侯我们系统梳理调研成果,为丝路电商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AI智绘: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写作能力影响研究——行为经济学视角下京津冀高校的实地调研——李可欣、冯川峰、许月、张姝姝、张夏瑜
今年暑期,我和 4 名队友组成小队,围绕 “AI 与大学生写作” 展开调研,从首经贸出发,走遍京津冀 10 所高校,收获满满。
调研从首经贸 100 份预实验问卷起步,我们发现 AI 已成不少同学 “屏上的另一只手”:有人赞其提升效率,也有人忧其 “编造材料”。随后,我们带着融入行为经济学实验的问卷,走过北航、南开等校,近八成学生用 AI 辅助写作,但场景差异明显 —— 课堂作业中,AI 是 “轻骑兵”,80% 以上用于定大纲;正式论文里,它退为 “工兵”,仅 60% 用于优化语言,核心创作仍靠人。
我们也看到隐忧:超七成学生怕内容同质化,有人坦言长期依赖后自主构思能力减退。通过行为实验,我们发现撤去 AI 辅助后,学生表现虽回落,但仍高于初始水平,说明有净收益。不少同学的思考也给我们启发,比如天大博士生说 “让 AI 做擅长的,我专注创造新知”。
最终,我们在公众号分享调研,也明确了建议:建立 AI 使用边界、加强高校 AI 素养教育。这个夏天,我们不仅收获数据,更懂了当代大学生在科技中的困惑与坚守 —— 原来平衡技术力量与人文温度,才是与 AI 共处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