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的同学们循着“青年服务国家”指引,响应共青团中央号召,以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脚步遍及乡村田野、社区站点、产业一线,将青春力量深深扎进祖国发展需求最前沿,切实践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行动目标。即日起,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实践案例,看经院学子如何以专业赋能破解基层难题。
项目名称:以认同促振兴:北邵洼“新村民”与“老乡亲”共生共融发展策略研究
项目成员:王昱柠、陈瑜
今年夏天,我们围绕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课题,深入北京市昌平区北邵洼村开展实地调研,助力解决民生痛点。作为一个典型的“人口倒挂村”,北邵洼的流动人口数量接近5000人、占比超过八成,如何让“新村民”与“老乡亲”从“共同居住”走向“共同生活”,成了我们这次调研最想探索的问题。
为了真实反映两类人群的融合难点,我们聚焦文化、资源、治理、服务四个维度,走进合租院落、走访沿街商铺,也敲开本地村民的家门。我们发现,不少外来务工人员从事外卖、建筑、餐饮等流动性较强的职业,他们因租金低廉选择落脚于此,却也面临社交内卷、公共资源紧张、与本地居民信任薄弱等问题。而本地乡亲对外来者既依赖又疏离,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让双方在日常相处中时有摩擦。
针对这些症结,我们尝试提出一套以“认同感提升”为核心的融合路径:在文化层面,推动“老乡亲讲堂”与“新村民文化展示周”双向赋能,让乡土记忆与多元风俗彼此照亮,还建议设立社区文化融合基金,支持邻里结对、节庆共办;在资源分配上,探索“居住时长+贡献度”积分制,把流动人口逐步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中,并建立“房东-租客”共管机制,提升资源分配的透明与公平;在参与机制方面,设立“新老村民议事厅”,明确规定新村民代表比例不低于30%,同步推出志愿服务积分与“双轨培训”,激发参与热情、提升共治能力;在服务保障上,完善“人—房—服务”联动的数字化平台,设置“融合服务专员”提供一站式支持,并定期开展融合成效评估,实现动态优化。
这次的暑期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流动人口不只是基层治理的对象,更是乡村振兴中充满潜能的力量。通过制度设计、文化浸润与多元协同,帮助他们从“暂住”走向“扎根”,从“你是你、我是我”走向“我们”,才能为超大城市的城边村蹚出一条包容、可持续的融合之路——而这,也是我们这次实践最希望留下的回响。

项目名称:“流浪的农药瓶”:乡村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困境与协同治理路径探索
项目成员:张靓玥、石沛灵、朱翊、张思琪、叶文静、刘甄熙
今年暑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寻寻灭灭”农药瓶实践团,赴河北保定市,围绕农药包装物回收体系开展实践调研,助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农业发展。
我们先从多维度调研入手:走进保定市农业农村局,与副局长等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回收体系建设背景、试点推广、押金制回收系统等情况;深入保定市农资科技市场,走访商户,查看回收流程张贴情况和回收桶配置,掌握销售与回收路径;还前往束鹿园村与富昌乡四台村,对三十余名村民进行采访和问卷填写,摸清回收流程落实情况及村民反馈,为后续形成建议打牢基础。
调研中,我们发现了现实性问题:农户居住地与回收点距离较远、资金池管理和废水处理存在不足、村民回收意识需进一步提升。也看到保定市农药瓶回收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押金制回收系统搭建有突破、政府重视与科技赋能支撑体系运行、商户配备回收设施。于是针对问题开展行动,贡献力量,调研团发放环境保护知识海报,为村民和商户进行知识宣讲;计划整理调研资料形成详实报告,提出针对性建议,助力完善回收体系。
这次实践,我们跳出书本提升了调研和协作能力,更懂了乡村生态振兴的责任。我们的行动也为农药包装物回收工作传递了基层真实声音,实现了青年成长与乡村环保事业推进的双向赋能,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扎根一线才能真正为乡村生态保护办实事。

项目名称:从“握锄头”到“掌平台”:农业中关村建设下新型职业农民转型路径研究
项目成员:陈钰璠、施婷
我们是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的一支两人实践小队,去到了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着眼于中关村乡村建设与农民转型问题,助力焕发就业与城市建设活力。在为期七天的走访里,我们试图用脚步丈量乡土,以青年的视角去理解“农业中关村”的现实图景,并探寻新时代职业农民的成长之路。
骄阳似火,我们穿行于村庄之间,将一户户村民的家门变成我们的“田野课堂”。在田埂边与劳作的大叔聊天,在池塘旁向洗衣的阿姨请教,在院落里听抱着孩子的大娘讲述……为了让沟通更顺畅,我们把生涩的学术问题转化为朴实的家常话。一次次坦诚的交流,换来了一份份扎实的问卷,我们最终超额完成了原定的访谈计划,也触摸到了乡村的最朴实真切生活韵律。
走访中,一组数据让我们印象深刻:仅有10.2%的村民表示了解推广中的农业科技,而从未使用过的人高达65.31%;更让我们意外的是,超过半数的受访者不愿意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些发现,与我们最初的预想形成了反差,也让我们更加确信——只有俯身向下,才能听见最真实的声音。
除了走访村民,我们也调研了当地的农业研发机构。发现他们在推动电商助农和新技术应用时,同样面临挑战:不少农户对“直播带货”心存疑虑,新技术的扩散更是困难重重。
基于这些一手数据,我们对关键样本进行了深度回访,不断聚焦“新型职业农民转型路径”这一核心命题,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贡献来自田野的青年观察。
带领我们的老师杨慧莲认为,这次实践不仅让我们将课堂所学对接到广袤乡村,建立起与国家战略更紧密的情感联结,我们收集到的一手资料也丰富了对于该领域的案例积累。
对我们两位队员而言,这更是一次宝贵的成长。“学习不止于教室课堂,更在广阔天地;知识的价值不应止于答卷,更在于为社会贡献青年力量。”组长陈同学在日记中写下的这段话,或许正是我们此行最真实的心声。

项目名称:“红领青创·乡聚未来”——河北村”党建+青春”双引擎乡村振兴赋能行动
项目成员:
叶钰嘉琪、韩雪、许子超、林飞菲、苏婧怡、王玉珍、张慧伊
这个夏天,我们“青耕力行”实践小队的同学们,共同奔赴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开展了一场以“红领青创·乡聚未来”为主题的乡村振兴实践。我们带着画笔和相机,期待用青年的创意与热忱,为这座小镇绘就一幅独特的文化新图景。
我们是一支跨学科的队伍,成员来自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法学等多个专业。尽管背景不同,大家却怀着同样的心愿——把课堂所学的知识,真正写在乡村的土地上。在前期准备中,我们反复研讨,最终确定了“文化墙绘制+宣传片拍摄”两大任务,希望以艺术和影像为媒介,帮助河北镇讲好自己的故事。
八月的北京,酷暑难耐。为了赶在离村前完成墙绘,我们每天清晨六点半就开工,趁日头未烈抓紧勾线铺色;中午躲进“红色邮路”展馆短暂休整、打磨细节;傍晚再继续画到七点多。汗水一次次浸透衣衫,画笔却始终未停——有人勾勒轮廓,有人填充色彩,有人精修细节,六天之后,两面生动鲜活的主题文化墙终于如期绽放。
与此同时,拍摄组的同学也扛着设备走遍了河北村的街巷与田野。我们聚焦“红印记、绿纽带、新农程”三大主题,用镜头串联起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与振兴活力。后期制作时更是精益求精,反复打磨每一个镜头、每一句配音,最终完成了三分半钟的《在房山邮路捡到一封未寄出的夏天》主题宣传片,还剪出了一版更适配传播的短视频。
实践结束前的成果展示会上,看到镇领导与村民为我们作品点赞的那一刻,所有辛苦都化为了欣慰。正如团队负责人叶钰嘉琪所说:“从前在课堂上学乡村振兴,总觉得有点远;这次亲手为乡村添上一抹色彩,才真正懂了什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这段河北镇之旅虽已结束,但我们相信,青春与乡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青耕力行”仍愿继续行走在乡间,以青年之眼发现乡村之美,以青春之力点亮振兴之路。

项目名称:门头沟区龙泉镇——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发挥联农带农机制(一)
项目成员:钱琨、罗依婷、杨宇涵、张曦月、张博淇
这个暑假,由于北京雨季与重大活动安排,我们“开个麦小分队”的实践主要转为线上筹备。虽未成行,我们依然全心投入,我们进行了系统搜集门头沟各村庄的农产品信息、市场渠道与潜力方向,深入研读直播助农相关文献,最终完成了一份结构清晰的三部分PPT,并由杨宇涵、罗依婷和张博淇三位同学担任主讲。
9月4日,我们终于走进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人民政府。在四楼会议厅,我们围绕“直播助农”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面向地方工作人员的理论宣讲。
杨宇涵同学首先梳理了电商发展的整体脉络——从基本概念、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到政策支持与三种主流销售模式,逐步解析“线上+线下+物流”如何协同发力。接着,罗依婷同学结合门头沟本地的红头香椿、京白梨、妙峰山玫瑰等特色物产,提出了“体验式营销”“农旅融合”等具体建议,强调只有打通特色与物流,才能让农产品走得更远。最后,张博淇同学聚焦直播策略,从目标设定、消费者洞察,到售后保障与技术支撑,层层剖析如何以专业直播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动力。
这次实践虽因天气与日程有所调整,却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扎实的准备与因地制宜的策略。通过线上协作与线下宣讲相结合,我们不仅把课堂所学的电商与营销知识用到了真实场景中,也让“青年智慧”真正走进了基层政府的视野。
能为门头沟的优质农产品传播助力,为乡村发展注入一份我们的思考,我们深感,这或许正是当代青年践行责任最踏实的方式。

项目名称:“乡旅幸途”: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参与度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项目成员:罗奕、何宛书、张曦月、孟紫涵、石欣耘
这个夏天,我们“乡旅幸途”的实践队伍走进了门头沟的爨底下村。作为一座保留完整的明清古村落,它既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印记,也面临着旅游发展的现实挑战。我们带着问卷与记录本,希望从村民的声音中,读懂一个古村落在文旅大潮中的变与不变。
抵达当天,我们首先拜访了村委会,与韩巨岭书记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作为村庄发展的亲历者,韩书记娓娓道来:从1994年初试旅游,到1995年依托古建正式开发;从最初三四家农家院,到高峰期54家,再到如今34家坚守……“村民都挣到钱了,日子好过了”,他朴实的话语里,是一个村庄从“靠天吃饭”到“吃旅游饭”的生动转型。
带着从韩书记那里获得的整体认知,我们开始走进村庄的肌理。团队成员穿梭于石板路与四合院之间,向民宿老板、餐馆经营者和世居村民发放问卷,围绕“旅游收入比重”“邻里关系变化”“经营中的困难与期待”等话题,倾听最真实的声音。
一位农家院经营者坦言:“前几年收入确实提高了,但这两年不太景气,宣传还是不够。”一位面包店老板则思考得更远:“村子需要创新,不能总停留在老模式。”许多村民都期盼着旅游能进一步发展,吸引更多游客;也有人感慨,产业发展之后,人情味似乎淡了些。
这些坦诚的交流,让我们看到了数据之外一个有温度、有期待的爨底下。村民不只是被调研的对象,更是自身家园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这一次暑期社会实践,不仅让我们收集到文旅发展影响的一手资料,更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乡村振兴,既要在发展中留住古村的魂,也要在变化中听见人的声音。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让这些声音被听见,为一个古村落的未来,多添一份青年视角的思考与可能。

项目名称:“云”销农产:农产品直销模式优化与竞争力提升
项目成员:陈飞聿、乔艺雯、王涵、孟彤、孟繁麒、彭敏
这个暑假,我们六人实践小队,走进了北京市延庆区的沙门村。我们围绕“农产品云销售竞争力提升”这一主题,开展了一场接地气、沾泥土的实践调研,希望用青年的视角,为乡村的农产品“出村上网”探索新路,也为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尽一份心力。
在沙门村的几天里,我们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户一起采摘、装箱,亲身体验一颗果子从生长到售出的全过程。我们仔细了解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品种、产量和品质优势,也一一记录下他们在销售中遇到的难题——从果蔬保鲜的局限、运输成本的高昂,到线上试水时的种种瓶颈。
我们还重点走访了村里的精油工厂。在与负责人的深入交流中,我们摸清了精油的制作流程、成本结构和现有的线上渠道,也意识到他们在品牌推广与客户引流上的不足。这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将“农产品深加工”与“云销售”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问题,我们与村书记和多位村民进行了面对面访谈。书记坦言,“缺电商人才、缺品牌知名度”是当前最大的瓶颈;村民们则分享了他们参与销售的真实经历,也流露出对返乡就业的期待与顾虑。
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屏幕那头的订单,与土地之间的深刻连结。接下来,我们将把这些来自一线的发现,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方案——从优化渠道、打造品牌,到培育本土电商人才。我们期待,能以青春之力,帮助沙门村的优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也让更多年轻人看见:回乡,同样是一条充满希望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