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举办首届国际学生学术论坛
10月26日下午,经济学院在博纳楼五层第六会议室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学生学术论坛(EC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Understanding the World I)。首届论坛主题为“我国的农业”(Agriculture in My Country),来自8个国家的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主题发言。
经济学院院长郎丽华、副院长赵家章出席了论坛开幕式,经济学院留学生导师李婧、汪新波、张锦冬、郝宇彪、申萌、蒋雪梅参加了论坛,新入职教师张冬洋主持了本次活动。
首先,郎丽华发表开幕致辞。她表示,经济学院的国际合作由来已久,学院自2007年开始,接收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参加英文硕士项目学习。2009年起,接收留学生来校攻读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同时,经济学院派出学生参加十余所合作学校的交流和学位项目。国际交流论坛是一个窗口,希望同学们借此机会多多交流,互相学习,探讨学术问题,提高研究能力。
随后,论坛发起者李婧对本期话题进行了背景介绍。她表示,农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重视的问题,正如中国有句古训“民以食为天”;另外,农业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通过学术探讨来认识不同国家的农业政策,能够有效增加中外学生的信息储备。
接着,8位演讲嘉宾依次发表主题演讲。来自尼日利亚的博士生Adi,主要介绍了农业对于尼日利亚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介绍了该国促进农业发展的项目。来自2016级国际商务专业的中国硕士生毕钰围绕“中国农业有条件成为强势产业”这一主题,通过数据分析进行了论证。她强调,中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来自汤加的硕士生Fili以“农业对于汤加经济和汤加民众至关重要”为题,着重介绍了林业和渔业对于汤加的重要性,并说明农业是汤加社会生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斐济的硕士生Olana通过新旧照片展示了斐济农业状况的变迁。
第五位发言嘉宾是来自法国的Jean-Pablo,他是2016级国际商务研究生。他通过三个生产要素分析法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对法国政府扶持本国农业的政策进行了解释说明。来自印度的Rahul Gupta在演讲中讲到,印度一半的国土面积是农业可用地,土壤类型丰富,农产品多样化,但印度凭借全球2.4%的土地面积来养育世界人口的18%实属不易。根据GDP衡量,印度是全亚洲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来自坦桑尼亚的应用经济学博士Robby介绍了坦桑尼亚概况及农业现状。她谈到,坦桑尼亚尚有大量土地未开发,很多人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她分析了坦桑尼亚农业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应对策略。最后一位是来自肯尼亚的硕士生Yasin,他制作了十分钟的动画讲述农业对于肯尼亚整个国家的重要性。他说,在肯尼亚,农业对GDP的贡献高达24%,对于粮食安全意义尤为重大,他特别将中国农业与肯尼亚农业进行比较,并对肯尼亚农业发展提出了政策方面的建议。
在话题讨论环节,导师们分别对发言内容进行了点评和提问,并带领发言人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解决饥饿问题,耕地减少的原因和对策,如何衡量国际竞争力,土地私有制与小农经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等问题成为了热议的话题,李婧、汪新波还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发言内容给出了修改意见;郝宇彪、申萌结合中国的国情对发言内容做出了点评。
最后,李婧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表示,通过圆桌会议的交流,促进了不同国家的学者之间更深层次的了解。例如Fili的发言改变了在座师生对于汤加农业结构单一的认识,Yasin的介绍让大家了解了肯尼亚繁荣的茶产业,Jean-Pablo在互动中引出了法国农民退休政策的话题等等。李婧强调,论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术平台,希望活动能够持续举行;另外,论坛产生的优质学术成果也将得到经济学院的后续支持。
本次国际学生学术论坛是经济学院国际化进程的又一次创新尝试,反馈效果良好。经济学院开展学生、教师、科研国际交流已有十余年,在拓宽了招收和选派国际学生的渠道后,如何提升管理和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成为又一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中外学生的交叉融合、国际留学生的归属感教育、国际化学术能力的培养都将成为经济学院国际化道路探索的方向。今年10月,经济学院在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挂牌了第一个“经济学院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力争通过不断拓展实践、学术平台,为切实提升学院的国际化水平奠定基础。
经济学院
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