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中国投资发展中国家与其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逻辑研究
负责人简介:李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讲国际经济学和国际金融,担任国家级双语示范课国际经济学(双语)负责人。英国杜伦大学和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入选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2000年以来一直从事人民币汇率制度、人民币国际化、资本管制和货币合作等研究。出版专著5部,在《管理世界》《世界经济》《国际经济评论》China & World Economy、《国际金融》(日本)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完成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主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作为骨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2025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
项目简介:
在世界经济秩序重构的背景下,理解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联对保护中国债权人利益,形成共生共济的债权债务关系,建立我国高水平开放经济新体制有重要现实意义。课题从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债权的典型事实切入,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以债务可持续模型和跨期均衡模型为指导,剖析中国投资和发展中国家可持续性的经济逻辑,为实现国际收支阶段的共同跨越,打造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就业效应与促进策略研究
负责人简介:申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国务院第三次经济普查研究项目和农业农村部研究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在《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统计研究》和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项目简介: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2024年7月国务院发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四方面要求,即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和安全转型。绿色就业既是人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转型的重要考量。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仅会带来就业增长,也会造成就业冲击。面对这一重大影响,本课题试图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如何缩减绿色转型的就业冲击,降低转型社会成本,实现安全转型?第二,如何促进绿色就业,助力实现全面转型?第三,绿色转型对劳动市场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劳动就业市场如何实现协同转型?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影响机理与政策研究
负责人简介:刘翠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问题。目前在《世界经济》《中国人口科学》《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改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国内CSSCI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文摘周报全文转载。已主持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第68批面上项目,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多个项目,并已出版3部学术专著。
项目简介: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加快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一环。在此背景下,就业市场正在重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基于此,本项目构建中国特色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动态全过程评估成熟度模型和高质量充分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研究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影响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理论机理及效应评估,从供给侧、需求侧及两侧协调层面提出加快促进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优化体系。本项目基于“技术—经济—社会”协同演化的研究视角,遵循数字技术赋能—县域经济转型—就业扩容提质的逻辑主线,通过完善劳动力大数据平台实时追踪行业缺工热点、技能供需匹配指数等构建就业韧性系统,明确就业扩容提质的可行举措,为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项目类别:青年项目
项目名称:新时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特色与理论超越研究
负责人简介:申始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论文发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评论》《农业经济问题》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两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
项目简介:本课题的具体问题聚焦于凝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实施农地“三权分置”、宅基地“三权分置”以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等”入市等政策过程中的实践与理论特色。本课题的研究视角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主导,融合现代产权理论和现代私法理论,对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机制、权利属性、权能派生和权利架构进行系统性分析。本课题核心概念包括两个:“实践特色”指的是在集体所有制背景下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向,其主要表现为“坚守不变”与“主动求变”的辩证统一。“理论超越”指的是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在继承和发展“两权分离”模式的基础上对现代一般分析范式的超越,其自然且必然地凝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产权分析范式。
项目类别:青年项目
项目名称:全球数据本地化政策对中国企业跨国协同创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负责人简介:苏二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对外开放、跨国投资。在《国际贸易问题》、《产业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経営と経済》等国内外经济学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一般项目1项,校级青年教师基金1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
项目简介: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下,数据要素的跨境流动成为企业跨国协同创新的核心环节。但近年来各国出于数据主权、国家安全等考虑,相继出台数据本地化政策,要求特定数据必须存储在本国境内或限制其跨境传输。这阻碍了企业的跨国界资源共享、知识整合与技术协作,对企业跨国协同创新形成显著挑战。本课题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全方位展示数据本地化政策冲击下我国企业跨国协同创新的演变特征及未来趋势。通过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深入分析数据本地化政策对我国企业跨国协同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中国国情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全球数据本地化政策应对策略体系。本课题能助力中国企业识别、防范并应对数据本地化政策风险,为数字经济时代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提供路径指引,对优化企业全球创新布局有重要指导意义。
项目类别:青年项目
项目名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市场价值的形成机理与激励政策研究
负责人简介:刘净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财政理论与政策、环境规制政策。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世界经济》《财政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期刊,并担任《财政研究》等期刊的匿名审稿人。主持校级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一项,曾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及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
项目简介:如何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速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转化,是破解政府“输血式”治理难题的关键举措。当前,功能区生态产品面临着市场价值“难转化”、“转化程度低”以及“可持续性弱”的难题,然而以往研究未能从经济学理论层面厘清其市场价值培育的形成机理,也未能从实证层面给出其市场价值的度量指标。为此,本项目拟在新古典理论鞍点路径上,构建生态产品市场价值动态培育特征的理论框架,旨在疏通市场价值难转化的机制障碍。进一步,本项目尝试构造生态产品市场价值产生的先行指标和生态企业市场存续能力的生存指标,优化市场基础建设与制度要素配置,为增强生态企业进入市场的意愿和生存发展能力提供精准的激励政策,以解决其参与程度低、经营可持续性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