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筑夫,著名经济史学家,生于1902年9月27日,河北省永年县(今邯郸市永年区)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北师大期间,曾协助鲁迅先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1929年至1936年,先后在河北大学、安徽大学、中央大学任教。1936年留学英国,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研究经济理论和欧洲经济史。1939年回国后,先后任国立编译馆编纂,中央大学、重庆大学教授,东北大学法商学院院长。1947年秋,任南开大学教授及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生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56年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1978年6月至1985年1月,任北京经济学院经济系(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傅筑夫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代表作有《中国经济史论丛》(上下册及续编)、《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1-5卷)等,其学术成就在国内外经济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现代型经济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9月27日是傅筑夫教授诞辰121周年的日子。经济学院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共同推出系列文章,纪念傅筑夫教授。
傅筑夫的学术研究成果在中外经济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影响了几代学人,他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经济史研究之中,殚精竭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值得后人细细解读和品味。我社出版的《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1-5卷)由孟岩岭总编辑牵头的专业编辑团队完成。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傅筑夫,孟总编撰写了文章《历经坎坷,厚积薄发:经济史大家傅筑夫的学术人生》,由于篇幅较长,我们将分四期发布。
(一)博学广识,才华初露,傅筑夫的早期研学经历
(二)中西会通,辗转任教,开拓经济史研究之路
(三)调入北京,壮志得酬,迎来学术生涯的春天
(四)勇于创新,自成体系,傅筑夫经济史研究的成就与方法
傅筑夫是我国最负盛名的经济史学家之一,系中国经济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与推动者,其代表著作有《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中国经济史论丛》(上、下、续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1-5卷)等。傅筑夫的学术研究成果在中外经济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影响了几代学人,他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经济史研究之中,殚精竭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值得后人细细解读和品味。
博学广识,才华初露,傅筑夫的早期研学经历
傅筑夫祖籍浙江绍兴诸暨梅旭村,1902年9月27日出生于直隶省永年县(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傅筑夫的祖父傅德谱,是永年当地名医,父亲傅珍旗做过县里的小吏。傅家虽算不上书香门第,但永年当地文风兴盛,自明代嘉靖年间以来在朝做官的很多,也出过不少学者,“科甲之盛尤为附近州县冠”。傅筑夫出生成长在这样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从小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滋养。傅筑夫的祖母赵美英受过私塾教育,识文断字,傅筑夫的幼年教育就是由祖母开始的。傅筑夫后来在自传里说:“在我还没有认识文字之前的幼儿时代,就由祖母口授背诵了《唐诗三百首》。”由此也可以知道,傅筑夫幼年聪慧,记忆力很好。
傅筑夫名作楫,字筑夫,也有说“筑夫”是他上大学后自起的名字,不论哪一说为是,“傅筑夫”成为他后来被人熟知的名字,原名“作楫”反而鲜有人知了。傅筑夫9岁时开始在家乡上私塾,在一位桐城派古文名家的指导下读完了四书、《诗经》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他坚实的古文功底在少年时代就打下了。1918年8月,傅筑夫16岁时在当时的直隶十三中上中学。当时的校长冯慈亭留学日本,办学很有魄力,学校开设的课程也很丰富,有国文、英语、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历史、地理、矿物等,可谓文理兼备,这给傅筑夫提供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良好条件。傅筑夫学业成绩优良,尤其喜欢理科的化学,在校时已有“才子”之称。
1922年,20岁的傅筑夫报考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第二年学校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先入理化预科,1924年转入理化系。当时的北师大,学术气氛浓厚,名师云集,章太炎学派的黄侃、钱玄同、马裕藻,王先谦学派的杨树达等都在北师大讲课,梁启超、鲁迅等也在北师大兼课。傅筑夫虽为理化系学生,但他选听了很多国学课程,并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第二年,傅筑夫转入国学系,开始系统学习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后来他又转向哲学,阅读了一些哲学著作,尤其对法国哲学家伯格森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著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准备写一本兼论艺术与宗教的书。虽然这一宏大的写作计划最后没有完成,但大量阅读哲学著作,锻炼了傅筑夫的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从宏观、综合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这对他后来从总体上认识和探究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律,在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上做了准备。
后来,傅筑夫在鲁迅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中国古代神话的资料搜集工作。鲁迅先生在1924年12月24日的日记中提到:“傅筑夫(作楫,永年)、梁绳祎(子美,行唐)来,师范大学生,来论将收辑中国神话。” 1925年3月15日,鲁迅给梁绳祎的信中再次提到傅筑夫和梁绳祎协助自己搜集中国神话资料的事情。这项工作锻炼了傅筑夫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集、整理和鉴别史料的能力,为他今后经济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做了能力上的储备。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傅筑夫作为思想敏锐、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烈影响。他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学习的兴趣转向了社会科学。他选修了一些经济学方面的课程,为了阅读日本学者河上肈的《经济学大纲》,开始自学日文,后来又从日本邮购了英译本的《资本论》,反复阅读,了然于胸,从此他开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大约在1927年和1928年,傅筑夫写作了《中国社会问题之理论与实际》一书,全书23.7万字, 1931年4月由天津百城书局出版。书中大段引用了马克思的论述,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中心即农工问题。在该书“序论”中,傅筑夫专门阐述了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方法,指出具体的方法应该是:“第一,是动的观点与现象间的联系。”“第二,是矛盾的观点:一切现象的变动,都是由于内部诸势力的矛盾、对立、冲突、斗争的结果。”他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走入转型期的社会,是一个绝大的矛盾的总结。如在中国,在为完成社会主义准备物质条件时,作为第一步,又不能不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去完成经济建设,以解决农工为主体的社会革命,在斗争的现阶段却又不能承认私人企业(民族资本)之存在。诸如此类,在外表上显然是矛盾的,但正因为是矛盾的,所以是相成的,因为相反相成,一切对立的矛盾,都是相互制约的,相互成就的。可见,傅筑夫在这部著作中,已经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研究中国社会问题,这是他学术上、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该书甫一出版便被当局列为禁书,只能在租界内销售。
1927年到1930年间,傅筑夫加入了国民党,参加过国民党的一些活动。期间,他因为写文章批评蒋介石而被开除公职。1930年,傅筑夫到河北大学任教,讲授《经济学概论》《农业经济学》等课程,开始了他的大学教师生涯。此后几十年,大学教师成为他持续一生的职业。1930年到1936年,傅筑夫先后在安徽大学、中央大学任教,在中央大学期间,他开始讲授《中国经济史》,成为最早讲授中国经济史课程的学者,从此也开始了他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学术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