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项目名称:工业化进程下人口应对气候冲击的适应机制研究--基于晚清至新中国的超长期考察
王格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史与劳动经济学,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史研究中的应用、历史人口演变、教育发展及性别不平等等问题。在 World Development 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项目简介:本课题研究工业化如何重塑气候变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机制,基于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的长时段数据,揭示人口在气候冲击下的适应策略演变。重点考察农业依赖、社会结构与性别观念的作用:晚清时期家庭通过婚育与教育决策分散风险;民国工业化萌芽改变婚育模式;新中国工业化推动女性劳动参与上升,进一步影响生育选择并引入新的环境风险。通过中西比较,探讨不同工业化路径下的人口适应机制。研究不仅为理解中国人口转型提供新视角,也为当下人口政策与环境应对提供历史借鉴,并在方法上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量化经济史的跨学科创新。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项目名称:数字化转型新型能力对企业全球供应链韧性的影响机制与福利效应研究
负责人简介:张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全球价值链和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China Economic Review 和《中国科学基金》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多次担任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等国际期刊匿名审稿人。主持校级青年教师基金一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统计局重大项目多项课题,连续多年参与《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年度报告(2019年至今)。
项目简介:立足于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加剧的背景,本项目聚焦数字化新型能力对企业全球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机制及其福利效应。研究将整合多源异构微观数据,构建企业数字化新型能力指标以及全球供应链风险敞口与韧性指标,不仅关注企业整体数字化水平,也深入考察不同价值创造环节关键数字化能力的异质性影响。本项目将综合运用简约式估计与结构估计两种方法展开研究:一方面利用双重差分等因果推断方法,系统评估数字化新型能力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异质性企业多部门生产网络模型框架下,通过反事实模拟量化分析美国加征关税等外部冲击下数字化转型对供应链韧性与社会福利的作用。本项目旨在为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证依据。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项目名称:垂直环境督察下地方策略性生产响应现象识别、机理分析与政策优化研究:基于高频电力大数据
负责人简介:息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着重进行基于大数据的环境社会经济影响、环境政策经济效应评估等。研究论文发表在Annual Review of Resource Economics、Energy Economics、《世界经济文汇》等中英文期刊,并有论文在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返修。
项目简介:中央环保督察是破解央地环境治理博弈的核心制度,但地方的临时粉饰行为可能会削弱政策成效。既有研究聚焦首轮督察对环境终点(如空气质量)的影响,无法洞悉更本质的生产行为调整,且对其作用机理尚缺乏深入探讨。本课题基于2019-2022年浙江、江苏两省区县-日-部门层面高频生产端电力消费数据,系统分析第二轮督察全阶段中地方策略性生产响应。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优化督察政策设计的可行路径。本课题首次将高频电力数据引入环境政策评估,为常态化督察的精准设计提供坚实依据,并启发未来的广阔研究。